新闻动态
花卉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
疫病是花卉常见病害之一,危害百合、兰花、长春花、椒草、蟹爪兰、康乃馨、非洲菊等多种花卉。从发病地域来看,该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湿度较大的南方发病较重。从发病部位来看,花卉各部位都会受疫病危害,幼嫩部..
艾迈特园林11月14日消息:疫病是花卉常见病害之一,危害百合、兰花、长春花、椒草、蟹爪兰、康乃馨、非洲菊等多种花卉。
从发病地域来看,该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湿度较大的南方发病较重。从发病部位来看,花卉各部位都会受疫病危害,幼嫩部分最易发病,主要出现根腐、茎基腐、茎腐、枝干溃疡、叶枯、芽腐和果腐等症状,其中根茎部受害最为严重。
由于病害的潜育期短,侵染后短期内会产生大量孢子,再侵染次数多,在生长季内病菌迅速发展,受害后植株组织很快腐烂,破坏性极强、且难以防治,常给花卉带来严重损失。
发病症状
疫霉菌危害花卉植物时引起的症状,依寄主和病原菌种类而不同。 新梢﹑叶部﹑花器官染病在百合、兰花、长春花、常春藤、椒草及天南星科花卉上,疫病可感染上部的茎、叶及花器,引起叶片腐败、枝枯及谢花,露地栽培花卉在阴雨季节、温室花卉在湿度过高时,均易感染疫病。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斑,后迅速扩大变褐软腐,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霉状物,为病原菌。 感染疫病的植株叶片初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斑,迅速扩大变成褐色不规则形,有的有轮纹,病斑边缘不明显。发病后期数个病斑合并成大斑,病叶发黑,潮湿时全叶腐烂,叶柄成条状褐斑腐烂,全叶枯萎。 茎基部和地下部感染侵染花卉的茎基部或根部,是疫霉菌最严重的感染方式,染病植株在发病数日后即凋萎死亡,均为根颈部感染病菌的缘故。 植株感染疫病,在近地面根茎交界处出现茎腐,初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后病部变褐,迅速向上、向下扩大、坏死、凹陷,绕茎一周缢缩,引起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有的病株发病初期茎叶早晚仍正常,中午萎蔫,数天后全株枯死,但叶片仍为绿色,病斑处易折断,曲折下垂倒伏。鳞茎、球茎感染疫病,会出现褐色水渍状小斑,扩大后腐烂,病鳞茎、球茎发芽时幼茎顶部枯萎。 病原
疫病病原菌属于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科,疫霉属。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孢子囊或卵孢子在大棚等设施栽培的花卉病株上越冬;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露天病残体上于土里或肥料中越冬;有的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球茎块根等无性系列材料及种子内外越冬。卵孢子在土中能存活数年,成为初侵染源。春夏条件适合时,孢子萌发或菌丝体产生孢子囊,引起初侵染,在花卉生长季,孢子囊不断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到生长后期,产生卵孢子准备越冬。 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植株内。孢子靠气流、雨水水滴、浇水冲淋及带菌肥料、农机具等传播,有的病害种类由种子、球茎等远距离传播,疫霉的寄生性较强,为兼性腐生菌,当寄主植物幼嫩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植株生长衰弱时易于发病。 流行环境因素
当病原菌和染病寄主植物大量存在时,花卉疫病发病轻重取决于环境条件。 土壤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易于发病。土壤黏重、板结、通气透水性差,或土壤肥力低、瘠薄、缺少有机质,会诱发病害。连作地土壤内病原菌数量多发病重。 温度、湿度和雨水温暖潮湿天气是发病的重要环境条件,疫病发病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5℃至28℃,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这时有利于孢子产生、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在适温下,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一年中梅雨和秋雨期发病最重,在连续3天下雨或台风暴雨后,病害迅速蔓延,雨后放晴,天气闷热,使病害流行。棚室密闭不通风,湿度过高,发病严重,棚内常滴水处发病早且重。 栽培管理种植过密,室内通风透光不良,浇水过多,大水漫灌,小气候过湿,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抗病能力减弱。施用含有病原菌、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增加菌源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园艺措施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应开深沟做高畦。 基质消毒用无病土做盆土和育苗床土,或用2至5千克/亩的三灭对土壤进行消毒。 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增加盆花的通风透光性、均衡营养培育健壮植株。 盆花摆放不宜过密;及时拔除病株,摘去病枝叶;冬季集中清理地面枯枝落叶,处理病残体并销毁;雨后及时排水,采取避雨设施栽培,防止水害;盆花和大棚不宜浇水过多,改喷灌、漫灌为滴灌;用地膜覆盖防止雨水将地面病菌溅到植株上;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施用无病原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病死植株要连根拔起,集中烧毁,对已感染的盆苗集中摆放。 针对危害根颈部的疫病,用国光健致800倍+国光跟多750倍液喷淋防治,控制病菌,为根系补充营养,促进后期恢复。 针对危害地上部分为主的疫病,可用国光健致800倍或国光三治500倍+思它灵800倍叶面喷雾防治。
疫霉菌危害花卉植物时引起的症状,依寄主和病原菌种类而不同。 新梢﹑叶部﹑花器官染病在百合、兰花、长春花、常春藤、椒草及天南星科花卉上,疫病可感染上部的茎、叶及花器,引起叶片腐败、枝枯及谢花,露地栽培花卉在阴雨季节、温室花卉在湿度过高时,均易感染疫病。病斑初显暗绿色水渍状斑,后迅速扩大变褐软腐,潮湿时病部长出稀疏的白霉状物,为病原菌。 感染疫病的植株叶片初生暗绿色水渍状近圆形斑,迅速扩大变成褐色不规则形,有的有轮纹,病斑边缘不明显。发病后期数个病斑合并成大斑,病叶发黑,潮湿时全叶腐烂,叶柄成条状褐斑腐烂,全叶枯萎。 茎基部和地下部感染侵染花卉的茎基部或根部,是疫霉菌最严重的感染方式,染病植株在发病数日后即凋萎死亡,均为根颈部感染病菌的缘故。 植株感染疫病,在近地面根茎交界处出现茎腐,初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后病部变褐,迅速向上、向下扩大、坏死、凹陷,绕茎一周缢缩,引起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有的病株发病初期茎叶早晚仍正常,中午萎蔫,数天后全株枯死,但叶片仍为绿色,病斑处易折断,曲折下垂倒伏。鳞茎、球茎感染疫病,会出现褐色水渍状小斑,扩大后腐烂,病鳞茎、球茎发芽时幼茎顶部枯萎。 病原
疫病病原菌属于真菌门,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科,疫霉属。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孢子囊或卵孢子在大棚等设施栽培的花卉病株上越冬;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露天病残体上于土里或肥料中越冬;有的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球茎块根等无性系列材料及种子内外越冬。卵孢子在土中能存活数年,成为初侵染源。春夏条件适合时,孢子萌发或菌丝体产生孢子囊,引起初侵染,在花卉生长季,孢子囊不断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到生长后期,产生卵孢子准备越冬。 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植株内。孢子靠气流、雨水水滴、浇水冲淋及带菌肥料、农机具等传播,有的病害种类由种子、球茎等远距离传播,疫霉的寄生性较强,为兼性腐生菌,当寄主植物幼嫩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植株生长衰弱时易于发病。 流行环境因素
当病原菌和染病寄主植物大量存在时,花卉疫病发病轻重取决于环境条件。 土壤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易于发病。土壤黏重、板结、通气透水性差,或土壤肥力低、瘠薄、缺少有机质,会诱发病害。连作地土壤内病原菌数量多发病重。 温度、湿度和雨水温暖潮湿天气是发病的重要环境条件,疫病发病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5℃至28℃,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这时有利于孢子产生、萌发、侵入和菌丝生长。在适温下,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一年中梅雨和秋雨期发病最重,在连续3天下雨或台风暴雨后,病害迅速蔓延,雨后放晴,天气闷热,使病害流行。棚室密闭不通风,湿度过高,发病严重,棚内常滴水处发病早且重。 栽培管理种植过密,室内通风透光不良,浇水过多,大水漫灌,小气候过湿,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容易造成植株徒长,抗病能力减弱。施用含有病原菌、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增加菌源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园艺措施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应开深沟做高畦。 基质消毒用无病土做盆土和育苗床土,或用2至5千克/亩的三灭对土壤进行消毒。 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增加盆花的通风透光性、均衡营养培育健壮植株。 盆花摆放不宜过密;及时拔除病株,摘去病枝叶;冬季集中清理地面枯枝落叶,处理病残体并销毁;雨后及时排水,采取避雨设施栽培,防止水害;盆花和大棚不宜浇水过多,改喷灌、漫灌为滴灌;用地膜覆盖防止雨水将地面病菌溅到植株上;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施用无病原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病死植株要连根拔起,集中烧毁,对已感染的盆苗集中摆放。 针对危害根颈部的疫病,用国光健致800倍+国光跟多750倍液喷淋防治,控制病菌,为根系补充营养,促进后期恢复。 针对危害地上部分为主的疫病,可用国光健致800倍或国光三治500倍+思它灵800倍叶面喷雾防治。
海棠感染疫病
长寿花叶片感染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