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
2020年第2期
044 | 儿童与城市环境
Children and Urban Environments
主编寄语|论文|观点与评论 |主题实践 |探索与过程
2012年,《景观设计学》曾出版“儿童空间与活动”专刊,探讨如何塑造儿童喜爱的游乐空间。随着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中频频出现有关城市儿童身体健康、心智发育、人身安全、出行自由等方面的话题,许多城市也开始将“建设对儿童友好的城市环境”提上日程,我们必须意识到:将城市打造成一座五彩缤纷、安全无忧的“游乐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是不够的;城市环境还应让与他们学会学习、探索、分享、合作,以及承受挫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需要与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合作。本期将从儿童权利视角出发,跨学科地探讨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儿童群体的生存状况,并呈现为儿童塑造良好城市环境的多样化途径。
1. 城市儿童需要什么?
玩耍的乐趣 · 广泛的权利
无边界的儿童乐园可使儿童沉浸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培育其观察万物的兴趣,使其接受美的熏陶,并从中获得知识与乐趣。设计这样的无边界儿童乐园,将给景观设计师带来诸多挑战,包括考虑安全和健康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丰富性,以及提高设计的趣味性等。
——俞孔坚 /《城市儿童需要怎样的乐园?》
儿童基础设施并不是要建设一个儿童专享空间系统,而是在城市发展理念、规划路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遵从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切实服务于儿童的生理、行为、心理需求,以提升城市的儿童友好度,这个空间网络可以同时服务于城市其他居民群体,是可持续、多功能、代际共融的共享空间。
以儿童使用需求和儿童权益为出发点的儿童基础设施空间网络 © 彭文洁
——彭文洁 /《城市需要怎样的儿童基础设施——儿童权利导向型城市空间建设》
2. 城市环境塑造与儿童权利保障
生存权 · 受保护权 · 发展权 ·参与权
1) 人身安全的保障
《基于国外文献综述的社区环境儿童出行安全评价指标》以社区环境中的儿童出行安全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英文文献中的18项相关评价工具及若干补充性文献,从“机动车交通环境”和“步行/骑行环境”两大类建成环境因素入手,辅以社会安全、感知安全、生理健康和安全意识4个层面的因素,重新梳理出了社区环境儿童出行安全评价指标框架,以期对中国的社区建设实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2)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儿童空间设计中的认知科学》一文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提供了大量给予认知科学领域实证研究的依据,并建议设计师在实践中应首先考虑设计的功能可供性,即设计能够激发什么样的游戏,如挑战性和模糊性设计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和探索性行为,社交性设计则可以帮助儿童锻炼社交与合作能力等,以帮助景观设计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从而做出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设计决策。
北京某儿童活动中心的活动场地运用儿童熟悉的动物形象(羊),并结合模糊性的空间设计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韩西丽
《深圳城中村及正规居住区内儿童离校后活动情况调查研究》一文研究了深圳市三所中学初中生离校后进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参加课外班和久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了居住在城中村和正规社区的学生群体MVPA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前者积极出行程度和MVPA水平均高于后者,本次调查中学生离校后的整体MVPA水平也高于许多西方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紧凑型的学区规划使更多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出行方式通学,但升学压力和课外辅导负担则可能抵消这种有益影响。为了充分保障儿童体力活动水平和身心健康,城市规划方面的积极干预及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优化缺一不可。
《难民危机下的儿童安全游乐空间》介绍了CatalyticAction非盈利设计工作室为居住在黎巴嫩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难民儿童建造“微笑”游乐场的过程,并阐明了这样的理念:流离失所的儿童也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游乐场,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通过合理运用本地材料、调动本地劳动力,微笑游乐场对于提升难民群体福祉和振兴当地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次通过建筑设计扶持脆弱社区、改善现有人道主义实践的成功尝试。
在黎巴嫩贝卡谷地非正式帐篷定居点中玩耍的孩子们 © CatalyticAction
在微笑游乐场尽情玩耍的孩子们 © CatalyticAction
3)参与权的保障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和角色转变》一文指出,当前中国许多城市的儿童景观设计项目存在两个问题:1)未能充分回应儿童使用者的真正诉求;2)缺乏从文化和社会层面对整个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系统及其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为此,本文借助3个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实际案例,提出景观设计师可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模型,对影响儿童成长的外部环境因素建立更为完善、深入的认识,并积极推动城市设计决策中的儿童参与。由此,景观设计师将成为儿童群体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积极协调者,以及城市空间格局的整合人。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发起的“成长在博尔德”计划“15分钟的邻里”子项目中,老师和建筑师们在观看和解读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理想社区模型。©Lynn M. Lickteig
景观设计师通过承担不同角色与职责完成城市儿童空间的串联和组合。© 黄伊伟
《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中的参与者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娃娃农园”营造实践为例》一文则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更深入地剖析了学生及家长(“民”)、政府和党组织(“政”)、高校(“校”,本项目中指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营造团队),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组织(“企”,本项目中为育才三小相关负责人)四方如何在营造过程中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组织模式。结果表明,“企”方应当积极克服自身组织惰性,“民”方的学生与家长则应加强内部交流并成立自我管理组织,以提升参与的主动性;“校”方高校专业团队在项目中的协调引导作用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研究结果为其他基于多方参与的社区营造实践组织构建提供了科学有益的参考。
育才三小“娃娃农园”营造过程中的五种代理角色,蓝色圆点代表“企”,黄色圆点代表“校”,绿色圆点代表“民”。改绘自参考文献De Nooy, W., Mrvar, A., & Batagel, V. (2012). Exploratory Social Analysis with Pajak (F. Lin, Tran.). Beijing: World Book Inc.
3. 如何连结城市中的儿童与成人?
用包容心和同理心去设计
“主题实践”栏目的两个项目秉承相似的理念——“为儿童而设计,但不仅仅为儿童而设计”。《城市儿童公共空间——广州俄罗斯方块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原本的定位是一处商业广场,但设计师通过空间营造而非堆砌设施的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儿童与父母可共享的活动场所,以将广场的公共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先锋社区的工薪家庭。
基于模块网格的像素化设计语言© 唐曦,苏哲维,宋妃敏
广场上的云幔和沙池区域非常适合亲自互动。© 唐曦,苏哲维,宋妃敏
《深圳蛇口学校广场景观改造》则充分贯彻了对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基于详细的用户行为调研,设计团队深入了解了学生、家长、老人等不同群体对广场的使用需求,并将当地几代居民对蛇口学校的深厚感情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添加形式多样且设计精巧的装置吸引使用者,引导人们在使用设施的过程中与场地不断产生新的记忆联系,从而在快速发展蜕变的深圳城区内创造出一片独特的回忆之地。
改造前后的广场对比。© 自组空间
新加入的科普互动寓教于乐,装置深受学生的喜爱。© 自组空间
《针对婴幼儿及其看护者的新冠肺炎(COVID-19)城市应对方案》一文由Urban95倡议负责人撰写,该倡议的理念即为“一座致力于服务婴幼儿及其看护者的城市即是服务每个人”。本文聚焦当下正在全球蔓延的疫情,强调城市在制定应急方案时必须对婴幼儿及其看护者给予更多关注,通过充分利用数据并与这些疫情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共情,使防疫措施尽可能公平地发挥最大作用。
韩国首尔的一位看护者戴着口罩与幼儿一起行走在人行道上。© petemilnes
目录
主编寄语
城市儿童需要怎样的乐园?/俞孔坚
论文
基于国外文献综述的社区环境儿童出行安全评价指标 /徐梦一,沈瑶,廖堉珲,Helen WOOLLEY
深圳城中村及正规居住区内儿童离校后活动情况调查研究 /John ZACHARIAS,韩西丽,陈义勇
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中的参与者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市育才第三小学“娃娃农园”营造实践为例 /彭姗妮,周晨,周雅昕
面向积极生活的建成环境量表比较研究 /徐振,王沂凡,徐秋霞,韩凌云,徐斐
面向循证设计的景观绩效评估研究:发展、内涵与重点 /杨阳,林广思
观点与评论
城市儿童空间设计中的认知科学 /Stella CHRISTIE,吕金云,方艺瑾,韩西丽
城市需要怎样的儿童基础设施——儿童权利导向型城市空间建设 /彭文洁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和角色转变 /黄伊伟
主题实践
城市儿童公共空间——广州俄罗斯方块商业广场景观设计 /钟惠城
深圳蛇口学校广场景观改造 /黄丹霞,梁瑞华
探索与过程
多变世界中儿童和青少年的福祉/陆小璇
难民危机下的儿童安全游乐空间 /Riccardo Luca CONTI
针对婴幼儿及其看护者的新冠肺炎(COVID-19)城市应对方案 /Juilen VINCE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