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
2020年第6期
048|欲望、社会需求与景观未来
Human Desires, Social Demands,
and Landscape Future
主编寄语|论文|观点与评论|主题实践|探索与过程
设计为需求服务,需求来自于渴望被满足的欲望。当个体的欲望转变为集体的共识,才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载体完成欲望的外化和转译,形成新的公共产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服务于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公共产品,在持续性的公共危机面前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鉴于新冠疫情造成的空间上的隔离以及无接触服务的普及,人们熟悉的时空叙事或将被改写。当“看”与“被看”都可以成为景观社会中的消费品,我们开始有机会体察到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难以满足的需求,重新思考更多边缘欲望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对欲望、社会需求与景观设计的交互关系进行重新定义。
本期力图通过哲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文化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研讨,探究欲望对于大众行为的影响,为景观设计提供全新的视野,探寻历史洪流中景观设计学的时代使命,洞察景观设计的未来。
如何读懂设计图纸背后的欲望逻辑?
通过梳理精神分析与其后发展出的精神分裂分析之图形工具历史,与设计理论的发展进行的互文性对应,《空间的欲望结构——精神分析制图理论叙事引介》一文指出,从空间营造专业相关学科的角度看,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从对“自我”的符号化走向对空间的符号化,其发展可大概总结为4个阶段:1)文艺批评的隐喻元素阶段;2)存有论讨论工具阶段;3)系统生态的系谱学叙事工具阶段;4)跨学科联结的平台阶段。制图学工具的更新理应建立在新的批判范式与理论基础上,无论数据的还是质性的诊断,这种修辞学的图形诊断在理论可视化中有着可观的前景。
▽
加塔利精神分裂分析制图中符号的回溯性象限,展现了能指在建构中的位置(作者改绘)。
疫情期间住区绿地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居住区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于2020年3月以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内15个居住区的556名住户为样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获取住户社会人口特征信息,采用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量表)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使用GIMP网格法量化并计算住户窗外的居住区绿地绿视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居住区绿地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绿地景色满意度、窗外居住区绿地绿视率,以及每日观看绿地时长对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正向影响效应。
老旧社区中居民的更新意向如何表达?
当前,低密度的大型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城市居民尤其是老旧社区居民的便捷需求和共享需求,而触手可及的非正式绿地(IGS)作为一种新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有助于城市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愿景。中国城市老旧社区非正式绿地改造及其公众感知研究选取了包含北京地区典型老旧社区的北太平庄街道,以场地实景与虚拟改造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居民对IGS的看法、评价及治理意愿,以及影响居民改造偏好、活动偏好及积极-消极感知的多种景观要素。结果发现,大部分居民对所在社区中的IGS的使用现状及其优缺点有所了解,且对IGS在社区中的改造有较强的共治意愿;居民对改造后IGS的偏好与场景空间变量显著相关——植物物种丰富度高、树冠覆盖率大、游憩型设施完善的绿地更受居民青睐。
▽
研究将植物丰富度、绿地率、植物生长阶段(以树木冠幅大小表示)、种植方式,以及设施类型这5类环境要素作为本次研究的定性自变量进行分析;在尽可能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将植物丰富度和绿地率分为低、中、高、极高4个等级;用树木冠幅极小、小、中、大4类来表示植物生长阶段;将种植方式分为行列种植、花钵种植、自然式种植、垂直绿化4类;将设施类型分为儿童活动型、健身型、装饰型、休憩型4类。© 魏方,王宇卓,陈鲁,刘育君
设计师真的了解儿童使用者的需求么?
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博弈是典型的设计内在张力。因作为实际使用者的儿童长期处于被代言的状态,儿童设计中内在张力的平衡问题则更为复杂。这要求设计师在平衡自身表现欲与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反思儿童需求被代言背后的集体无意识。《设计的“为”与“不为”——围绕幼儿游戏空间设计的思考》一文以幼儿游戏空间设计为切入点,借鉴发展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试图通过探讨儿童“为何游戏”和“如何游戏”这两个基本议题,揭示幼儿心理发展中游戏的作用及此阶段游戏的机制,提出设计“无为”的重要性。
▽
COBY育儿园的设计运用石头、木材、构筑物等素材,为儿童打造了自由的游戏空间。© TDSTUDIO
COBY育儿园的物质空间组合虽然简约质朴,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参与度。© TDSTUDIO
孤独人群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安然自处?
当下城市环境建设中对公共健康的关注多集中于生理健康,而东京孤独树洞计划项目通过特定受众群体的选取以及对他们在城市中的精神需求分析,探索以空间设计促进城市精神健康的新可能。项目建议重新思考并塑造对孤独的积极认知,并以“都市树洞”作为一种系统性设计策略,构建“精神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孤独者提供与自我、与空间、与孤独共处的机会。“都市树洞”同时具备公共性与私密性,以东方设计美学创造自然景观与人之间关于孤独的共情。此外,项目通过“私人公共空间”的概念探讨将“一人公园”作为一种未来景观形式的可行性,有望满足后疫情时代公众对公共空间使用的新需求。
▽
项目选取东京涩谷的三种典型空间类型,分别植入“都市树洞”,构建城市精神基础设施网络。© Cai Gandong, Cai Mingjie
都市树洞类型之一:使用者通过玻璃窗上滚动的LED文字及眼前的景象,与涩谷街头无人关注的行道树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关于“孤独遭遇”的对话。© Cai Gandong, Cai Mingjie
绿色基础设施如何应对城市未来的不确定性?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基于自然的韧性城市的重要结构,但目前普遍采用的以确定性控制为导向的传统设计范式不利于促进城市韧性。为了实现绿色基础设施设计范式的转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设计范式转型探索》一文首先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作用框架,为设计范式转型提供基础共识;其次,归纳韧性驱动机制,为构建韧性设计范式提供关键依据;最后,基于适应性途径建立韧性设计范式,提出全过程动态循环模型,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动态优化配置提供方法支撑。同时强调,韧性设计范式的建立涉及思维观念、设计流程、项目管理、工程质量验收等方面,更需要设计师、工程师、研究者、决策者及公众的多方努力。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驱动机制概念框架 © 栾博
收缩城市如何规划自己的韧性未来?
在过去50年里,世界范围内有370座大城市的人口缩减了至少10%。宾夕法尼亚州约翰斯敦的收缩速度位居全美第三,人口减少使这座深受去工业化影响的城市面临严重衰退,社会乱象频发,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翰斯敦城市更新项目提出了一个针对收缩型城市的城市设计框架,即将永久性功能布局于高开发潜力区域,临时性功能则安排在衰退区域,待未来城市恢复活力后,开发活动也将随之兴起。相较于投入高、见效快的开发激励措施,这种规划方法更注重培育经济基础的多样性,以期为城市创造新的长期经济增长点,并引发生活方式变革,同时也为推动收缩型城市的社会公平与公正提供了一种路径。
▽
依据约翰斯敦4个场地的衰退威胁程度分别对其采取的策略:预防、抵抗、遏止与预留。© Pu Chenxia, Qu Anyi
城市开发如何提升社会公平?
20世纪初,分区制土地管理、限制性契约、房契约束等在不同程度上固化了美国种族隔离的空间格局。《策划排斥与特权:作为新自由主义工具的历史、遗产和自然》一文批判性地探究了历史遗产保护、开放空间的地役权与耕地保护实践之间的关系:基于文献分析,本文以美国查尔斯顿市和费城为例,查证了历史遗产保护作为种族排斥手段的起源,以及历史街区是如何演化成士绅化白人社区的。同时,研究从耕地保护和开放空间地役权两个层面,分别选取位于纽约大都会区的两个研究案例,进一步论证了这些手段如何将历史与景观商业化,使其作为可交易的实体,推动当今财富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环境的构建。
▽
由于农业变革和种族敌视,非裔美国人被迫离开南部,北方城市由此受到所谓“非裔美国人大迁徙”的影响。历史街区作为驱赶非裔美国人的手段在这些美国北方城市重现。2000年,费城社会山的非裔美国人人口较1950年减少了87%。© Susan Nigra Snyder, George E. Thomas
历史战争地区如何走向社会文化繁荣?
自冲绳岛战役和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冲绳本岛一直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战略要地。驻日美军基地中约有70%位于冲绳本岛,占据整个岛屿面积的五分之一。这种高度军事化带来的社会–生态影响遍布整个岛屿,并未受限于军事基地边界,污染和破坏了当地居民和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鉴于目前关于冲绳本岛军事基地重整问题依然争论不休,《合作更迭:冲绳军事基地重整策略》一文提出以景观为媒介的替代重整策略来应对上述挑战,并针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冲绳回归日本50周年)概述了4项策略,以期在自然、冲绳原住民和美军基地之间建立起生态共生关系,并加强军事化岛屿景观的自持续性。
▽
美军基地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绿色部分代指水污染,纵深越大污染越重。上方黄色倒锥形代指对天空区域的影响,下方黄色半球形则代指对海洋野生生物的影响。© Monique Hiu Yan Wong
迁移蓝图策略指导新的美军基地选址于远离珊瑚以及城市密集区的工业区域。© Monique Hiu Yan Wong
百余年后地域间的边界和分歧会消失吗?
“深远未来:2200,爱尔兰与北爱尔兰边境的设计幻想”项目关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之间的北部边境地区,探讨了如何在保持地域景观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敏感性的同时,通过管控和利用洪水风险来推动大规模的再野化。项目以英国脱欧为边境景观变化的契机,将“逆向时间胶囊”作为叙事线索,通过展览与表演的形式,自2200年倒叙了一系列的场景切片来描绘和反思此前两个世纪所采取的行动,进而关注在较长时间框束下才会显现的景观影响。笔者试图借助这一景观叙事来探索,在阐述当下现实和描绘深远未来方面,叙事与虚构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
截至2075年的气候变化移民地图。在21世纪末之前,整个欧洲大陆的极端气候事件将驱使数百万移民迁移至爱尔兰和北爱尔兰。© Joan Chen, Estello Raganit
人类的欲望如何满足人与自然景观如何共生?
俞孔坚在主编寄语《欲望与景观》中指出,景观与人类的欲望密不可分,从生存和生理需求,到归属感与认同感的获得,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类的欲望都应景观而生。景观承载了人类的欲望,人类的欲望造就了景观。然而,无止境的欲望会使对景观的营造、改变变得毫无节制,甚至可能会破坏景观本身,为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使人类毁灭于自己的贪欲之中。所幸,人类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从自然中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景观服务),而非一味消耗自然资产,来实现欲望与景观的和谐共生。这不仅可以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求,也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
▽
婺源“天下第一樟”。在中国徽州地区,村口的古树往往是由历史上躲避战乱、到此重建家园的祖先栽下。它们承载了人们在陌生的土地上获得立锥之地的期望,以及对平安、健康、良缘佳偶与儿孙满堂的祈愿,是从生存与安全等基本欲望到归属感与认同感等高层次欲望的表达,亦逐渐成为子孙后代对这方土地的归属与认同的标志。© 俞孔坚
特别感谢学术召集人任珏博士
(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对本期的大力支持与贡献!
目录
主编寄语
欲望与景观/俞孔坚
论文
空间的欲望结构——精神分析制图学理论叙事引介/言语,张晓萌,彭智凯,徐磊青
中国城市老旧社区非正式绿地改造及其公众感知研究/魏方,王宇卓,陈鲁,刘育君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居住区绿地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王志鹏,王薇
策划排斥与特权:作为新自由主义工具的历史、遗产和自然/苏珊·尼格拉·施奈德,乔治·E·托马斯
观点与评论
设计的“为”与“不为”——围绕幼儿游戏空间设计的思考/陈昭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设计范式转型探索/栾博,丁戎,王鑫,祝明建
主题实践
应对人口流失的景观设计改进方法: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翰斯敦的城市更新为例/盖伦·纽曼,李润贞,屈安怡,浦晨霞
城市中的精神需求——东京孤独树洞计划/蔡淦东,蔡明洁
探索与过程
另类领域策略/陆小璇
深远未来:2200,爱尔兰与北爱尔兰边境的设计幻想/陈翔融,埃斯特罗·瑞格尼特
合作更迭:冲绳军事基地重整策略/黄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