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花卉旅游业投资决策陷阱
摘要:
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小企业3年、企业集团8年。花卉旅游企业10家中7家亏损,两家盈亏平衡,一家好过。现状堪忧,但仍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热衷于投资,为什么?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由诸多投资认识误区所致,也可..
艾迈特园林9月3日消息: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小企业3年、企业集团8年。花卉旅游企业10家中7家亏损,两家盈亏平衡,一家好过。现状堪忧,但仍有很多人前赴后继,热衷于投资,为什么?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由诸多投资认识误区所致,也可以叫做投资决策陷阱,这些陷阱有时还很美丽、很温柔。
社会发展方向与未来
花卉旅游业确实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新兴的行业,新兴的项目,少有成功的经验。未来需要创造,而不是制造,创造的风险明显大于制造。未来,是永远不可触及的未来,还是即将到来的未来,一定要搞清楚。 仅凭方向对是不行的。如果路程太长,即使方向对,多半人也会累死在前进的路上,成为“革命先烈”。国内诸多马术项目、高尔夫项目、王健林的长白山旅游项目,方向没错,但也只能是先烈项目。先烈项目特别适合讲故事、讲观点,高、大、上,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但经常是落地死。 天天有收入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俗话说的,也是常识,在花卉旅游景区表现尤其明显。没好花与美景的景区游人是很少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偏偏拿着花团锦簇时景区人山人海的印象去推断景区的收入,还要乘上365,不,乘上100也行,再不行,乘上60总行吧。 比如我的景区,每年“五一”日收入近200万元,200万乘300天6个亿,乘100天2个亿,乘20天还4000万呢!“哇,老孙头发财了。”很多人想跟我学就是这么估计的,可他哪里知道“七一”那天收入才1000元,相差了200倍!用我的话来说:“你来那天全世界人民全来了,你没来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一个也没来。” 拓展二次消费项目
很多行内人、行外人劝我积极开拓二次消费项目以增加收入,不能全指着门票。我觉得要理性分析。 首先,没有一,哪来的二?赏花旺季人山人海,夏季大热天,每天游客几十人,谁消费?第二,“五一”期间一天几万人,“七一”期间每天几十人,配套设施和服务人员如何配?有个别景区二次消费搞了,收入倒是上来了,结果是成本比收入还高。这样的二次消费不搞也罢。 专家的建议
在专门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称之为专家。建花卉旅游景区是件挺复杂的事,是很多个专业的集合。专家给出的建议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一般是可信的。例如什么生态环境下种什么花,景区道路如何规划合理等,但把整个景区经营战略也交给专家、把市场交给专家,恐怕就不行了。搞战略的、搞经营的,多数不是专家,是杂家,是老板应该干的活,心里一定要有数。 好心人的建议
每个人身边总有一帮朋友,对你的项目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实人都很善良,既为你好,也显得自己有见识,都特别愿意把对项目的认识分享给你。 这种情况特别多,在花卉旅游这个人们印象中的简单项目更是如此。但你几乎可以不信,如果一个普普通通的外行人都能看到的商机,那还有商机吗?那问谁?问可信赖的人。谁是可信赖的人?那些至少有三次成功经历的人,或善于用逻辑、理性、常识思考的人。 科学、技术、文化含量低
很多人都认为花卉旅游业是个低科技含量、低文化含量的产业,易进入,门槛低。但结果呢?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打胜仗的又有几人? 花卉旅游业重资产,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身价至少几千万,甚至几亿元以上的人,也都是在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但在其他行业成功,并不能表明在这个行业也能成功。 不要低看这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含量。我的芝樱园很美,5年中它两年没开花,还经常死给我看;芝樱园里不知哪来的串根草让我苦恼;我的牡丹种了7年,死了一半。我曾有一篇文章叫《十五年的建园经历,让我从有知变得无知》,我这个自以为有文化的人,建园后发现自己多没文化。我的一位小兄弟,搞种苗20多年,说起全国花卉旅游景区,如数家珍,头头是道,2017年自己干了一个,败了。他说,这水太深,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成功案例
很多人在做项目投资之前,总要研究些成功案例,有书本上的,有别人告诉的,有自己天南地北考察的。成功案例像标杆一样,像指路明灯,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掉坑里。为什么? 首先,有些案例是假的,例如英歌石植物园年收入几千万,某某花卉景区年收入过亿元,多半是假的,以讹传讹来的,但传的多了人们就信了。第二,有些成功案例是真的,但成功原因人们总结得不正确,至少不完整。例如某教授以加拿大布查特花园为例讲如何发展花卉旅游,忽视那块花园用地的永久使用期限,一万年都是,我们谁行?此外,很多时候,个人亲眼所见也只看到些皮毛,并没有找到真谛之所在。 感动的理想主义
听起来让人感动的理想主义,这在学院派中体现比较明显。如果你去征求专家、教授景区应该怎么做,他们一般会给你搞出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这个完美方案是理想主义的产物,看起来很完美,但多半停留在纸面上,忽视了市场分析,也不管投资者兜里有多少钱,技术水平能否做到。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结合,而不是与现实主义结合,这样的项目是不可行的。 “大”
这个问题十分普遍。中国人喜欢大,大房子、大汽车、大个子、大气……以大为美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来我园的朋友一般都要问我园子有多大,我告诉他们2000多亩。哇,这么大,立即肃然起敬。他们哪里知道就是因为大,我的钱不够,人不够,建了16年,园子还那样粗糙。他们不知道,世界最美的花园都是不大的,因此才那么精致。 (本文作者系大连英歌石植物园创始人、现任董事长)
花卉旅游业确实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新兴的行业,新兴的项目,少有成功的经验。未来需要创造,而不是制造,创造的风险明显大于制造。未来,是永远不可触及的未来,还是即将到来的未来,一定要搞清楚。 仅凭方向对是不行的。如果路程太长,即使方向对,多半人也会累死在前进的路上,成为“革命先烈”。国内诸多马术项目、高尔夫项目、王健林的长白山旅游项目,方向没错,但也只能是先烈项目。先烈项目特别适合讲故事、讲观点,高、大、上,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但经常是落地死。 天天有收入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俗话说的,也是常识,在花卉旅游景区表现尤其明显。没好花与美景的景区游人是很少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偏偏拿着花团锦簇时景区人山人海的印象去推断景区的收入,还要乘上365,不,乘上100也行,再不行,乘上60总行吧。 比如我的景区,每年“五一”日收入近200万元,200万乘300天6个亿,乘100天2个亿,乘20天还4000万呢!“哇,老孙头发财了。”很多人想跟我学就是这么估计的,可他哪里知道“七一”那天收入才1000元,相差了200倍!用我的话来说:“你来那天全世界人民全来了,你没来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一个也没来。” 拓展二次消费项目
很多行内人、行外人劝我积极开拓二次消费项目以增加收入,不能全指着门票。我觉得要理性分析。 首先,没有一,哪来的二?赏花旺季人山人海,夏季大热天,每天游客几十人,谁消费?第二,“五一”期间一天几万人,“七一”期间每天几十人,配套设施和服务人员如何配?有个别景区二次消费搞了,收入倒是上来了,结果是成本比收入还高。这样的二次消费不搞也罢。 专家的建议
在专门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称之为专家。建花卉旅游景区是件挺复杂的事,是很多个专业的集合。专家给出的建议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一般是可信的。例如什么生态环境下种什么花,景区道路如何规划合理等,但把整个景区经营战略也交给专家、把市场交给专家,恐怕就不行了。搞战略的、搞经营的,多数不是专家,是杂家,是老板应该干的活,心里一定要有数。 好心人的建议
每个人身边总有一帮朋友,对你的项目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实人都很善良,既为你好,也显得自己有见识,都特别愿意把对项目的认识分享给你。 这种情况特别多,在花卉旅游这个人们印象中的简单项目更是如此。但你几乎可以不信,如果一个普普通通的外行人都能看到的商机,那还有商机吗?那问谁?问可信赖的人。谁是可信赖的人?那些至少有三次成功经历的人,或善于用逻辑、理性、常识思考的人。 科学、技术、文化含量低
很多人都认为花卉旅游业是个低科技含量、低文化含量的产业,易进入,门槛低。但结果呢?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打胜仗的又有几人? 花卉旅游业重资产,凡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身价至少几千万,甚至几亿元以上的人,也都是在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但在其他行业成功,并不能表明在这个行业也能成功。 不要低看这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文化含量。我的芝樱园很美,5年中它两年没开花,还经常死给我看;芝樱园里不知哪来的串根草让我苦恼;我的牡丹种了7年,死了一半。我曾有一篇文章叫《十五年的建园经历,让我从有知变得无知》,我这个自以为有文化的人,建园后发现自己多没文化。我的一位小兄弟,搞种苗20多年,说起全国花卉旅游景区,如数家珍,头头是道,2017年自己干了一个,败了。他说,这水太深,和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成功案例
很多人在做项目投资之前,总要研究些成功案例,有书本上的,有别人告诉的,有自己天南地北考察的。成功案例像标杆一样,像指路明灯,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掉坑里。为什么? 首先,有些案例是假的,例如英歌石植物园年收入几千万,某某花卉景区年收入过亿元,多半是假的,以讹传讹来的,但传的多了人们就信了。第二,有些成功案例是真的,但成功原因人们总结得不正确,至少不完整。例如某教授以加拿大布查特花园为例讲如何发展花卉旅游,忽视那块花园用地的永久使用期限,一万年都是,我们谁行?此外,很多时候,个人亲眼所见也只看到些皮毛,并没有找到真谛之所在。 感动的理想主义
听起来让人感动的理想主义,这在学院派中体现比较明显。如果你去征求专家、教授景区应该怎么做,他们一般会给你搞出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这个完美方案是理想主义的产物,看起来很完美,但多半停留在纸面上,忽视了市场分析,也不管投资者兜里有多少钱,技术水平能否做到。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结合,而不是与现实主义结合,这样的项目是不可行的。 “大”
这个问题十分普遍。中国人喜欢大,大房子、大汽车、大个子、大气……以大为美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来我园的朋友一般都要问我园子有多大,我告诉他们2000多亩。哇,这么大,立即肃然起敬。他们哪里知道就是因为大,我的钱不够,人不够,建了16年,园子还那样粗糙。他们不知道,世界最美的花园都是不大的,因此才那么精致。 (本文作者系大连英歌石植物园创始人、现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