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新刊出炉|2021年第6期“气候变化与韧性人居环境”
作者:花园    发布于:2022-04-02 10:01:24    文字:【】【】【

《景观设计学》

2021年第6

054|气候变化与韧性人居环境

Climate Change and Resil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主编寄语|论文|观点与评论|探索与过程


LAF54—cover.jpg


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国际社会一方面着力于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缓解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强调借助地方韧性的构建与提升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就此议题开展了较为广泛的讨论。在中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背景下,结合气候变化适应和韧性理论、建立基于地方情景的人居环境韧性策略已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期,我们期望从气候变化缓解与适应出发,探讨不同尺度人居环境的韧性应对策略,基于国际视野探索相关研究与实践前沿,进而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 目 录|


主编寄语

气候适应和韧性/俞孔坚

论文

蓝绿基础设施对城市气候韧性构建的作用——基于共引文献网络的文献计量分析/蒋理,刘颂,刘超

中国综合经济区碳达峰实现的时空差异研究/王逸,边天夏,黄贤金

通过“交换策略”实现城市韧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阿亚马马河廊道与阿塔图尔克停用机场复兴计划/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基于宫胁造林法的近自然城市森林数字化设计探索——以河北省绿博园邢台林为例/钱小琴,刘喆,赵天祎,白桦琳,孙娇,冯潇

观点与评论

通过关联基础设施系统的适应性防灾减灾规划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韩煜,黄啸,叶信岳,Bahar DADASHOVA

对话布雷特·米利根:气候变化时代对创新、跨学科和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倡议/Brett MILLIGAN,曾麓语,黄伊伟

探索与过程

农圈再野化:以农野轮换促进英国威尔士坎布里安山脉后生产主义农村遗产景观再生/朱丞晋

与自然共成长:用校园中的棉田打造自然学习基地/宫欣悦,奚雪松,安星润


《景观设计学》2021年目录



|本期导读|

01

目标、挑战和机遇


为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全球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必须控制在2℃以内,并向将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努力。——《巴黎协定》


《气候适应和韧性》一文中,俞孔坚指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尽管一系列研究证实基于自然、适应自然的建设途径具备巨大潜力,但早前全球政府和企业仍主要投资于转型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节能减排途径。幸而在联合国首届气候适应峰会的引领下,气候适应的对策和行动终于吸引了包括联合国、全球各地政府和各大银行在内的多方关注;如何基于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通过跨专业协同设计创建适应气候变化且富有韧性的绿色基础设施,也成为了当前景观设计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2021050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等在视频会议上.jpg

俞孔坚教授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等在视频会议上。(俞孔坚提供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在国家层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一环。王逸等在《中国经济区碳达峰实现的时空差异研究》一文中构建了STIRPAT碳达峰时间预测模型,结合情景分析,预测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达峰时间,并在全国层面分析碳达峰实现的可能路径。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各区域实际经济、人口、产业和能源等特征,提出保障区域发展公平均衡的全国协调的碳达峰路径倡议,并指出,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达峰策略可能比所有区域同时采取单一产业或能源约束策略对碳排放增长更具约束力。


WY1~8.jpg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预测 © 王逸,边天夏,黄贤金


WY7.png

中国不同情景碳达峰策略下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 © 王逸,边天夏,黄贤金


02

应对策略


气候相关的灾难在过去三年中给全球造成了6500亿美元的损失,超过了此间全球GDP0.25%——CNBC


具体落实到城市尺度,在《通过关联基础设施系统的适应性防灾减灾规划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韧性》一文中,韩煜等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间的关联性,建议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城市微观模拟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多项指标、整合多个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此外,机遇和挑战并存于将社会和实体基础设施系统纳入适应性防灾减灾规划的过程之中。如本文指出,将六类城市大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有助于监测、描述和评估气候危害和社区脆弱性,完善气候灾害评估体系,但面临数据难获取、不可靠和不具代表性等问题。


即使全球政府和企业已经采取了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减排行动,我们也难以实现2℃的温控目标,更无从奢谈1.5℃。——大自然保护协会


而在城市尺度的各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中,蓝绿基础设施是公认的,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韧性的途径。因此,在《蓝绿基础设施对城市气候韧性构建的作用》一文中,蒋理等以蓝绿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识别出其三大主要作用领域为应对城市洪涝、海平面上升和高温热浪风险;其内在作用机制为其自身的生物-物理特性和与其功能相似的其他基础设施组成模块化单元吸收干扰和冲击并尽快恢复物理功能和社会关系。同时,本文指出,上述作用原理尚缺数据支撑、缺乏对生态-社会-经济综合利益评估,以及难以取得决策者和公众的信任是目前BGI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表 共被引网络五大主题聚类信息

JL-表1.png


JL-3.jpg

共被引网络聚类可视化 © 蒋理,刘颂,刘超


在此背景下,布雷特·米利根等在《对话布雷特·米利根:气候变化时代对创新、跨学科和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倡议》一文中就气候变化及其对景观设计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在本文中,米利根主张将景观本身视为一种动态过程,并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实践中,我们人类应当尊重和运用景观自我演变的力量,同时综合考虑生态、社会、景观过程等外部因素,引入公众参与,并且更审慎地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


Figure 5-2.jpg

054 观点 黄伊伟 替换 图2-2.jpg

054 观点 黄伊伟 替换 图2-1.jpg

公共沉积物项目水文地貌模拟沙床模型及设计方案 © Public Sediment Team


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与日俱增的洪涝风险为例,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阿亚马马河廊道与阿塔图尔克废弃机场复兴计划》一文中,凯利·莉兰妮·梅因等基于对废弃基础设施与大型城市闲置地的再利用提出了“交换策略”,即通过改造废弃的基础设施来提升城市的洪水适应能力。交换策略可在搬迁、复兴与再连接废弃基础设施的同时修复受损的洪泛区。同时由于搬迁距离短,该策略可在不降低搬迁居民生活质量及不影响企业生产活动的前提下,为河流修复项目提供空间。


K3-X.png

横跨阿亚马马河流域的交通网络增加了河流遭受洪灾的风险。©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K6.png

阿亚马马河洪泛区中段受洪灾威胁建筑类型分析,为交换策略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Kelly Leilani Main, Joude Mabsout, Rafi Segal, Nese Dogusan Alexander, Olivia Serra, Muge Komurcu


03

拓展基于自然的途径


如果动员及时,那么经济的、基于自然的减排途径有望在2017~2030年间贡献37%的减排量,将全球气温升幅保持在2℃以下。——大自然保护协会


• 延伸现有制度体系

《农圈再野化:以农野轮换促进英国威尔士坎布里安山脉后生产主义农村遗产景观再生》一文中,朱丞晋试图以位于英国威尔士坎布里安山脉的庞塔费纳奇社区为例,基于传统及对现行公地权属机制的延伸提出了“农圈再野化”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论。这种景观干预方法将农业景观视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循环波动,建立起土地变化节律,用以在更大范围用地上实现“再野化”与“去野化”永续更迭的场景,建立平衡、可持续的土地管理范式。


Rewild-6.png

坎布里安山脉畜牧业是威尔士文化的重要组分 © CHU Shing Chun, Paul



Rewild-11.png

羊群生态系统分析 © CHU Shing Chun, Paul


Rewild-10.png

当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农业用地再野化预景 © CHU Shing Chun, Paul


• 引入技术途径


《基于宫胁造林法的近自然城市森林数字化设计探索——以河北省绿博园邢台林为例》一文中,钱小琴等以近自然林业、潜在自然植被和新演替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宫胁造林法”的相关步骤,提出了近自然城市森林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在前期植被调查研究和场地现状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设计目标群落生境类型、具体模式和群落特征相关的关键参数;进而将关健参数数值代入Grasshopper结合Python脚本所构建的数字化生成运算集,生成种植设计图纸和相关苗木信息。该方法有望推动更加科学、高效的城市森林建设。


Q6.png

数字化生成步骤示意图©钱小琴



Q10.png

目标群落类型确定及数字化生成过程(以群落C1为例) © 钱小琴


• 结合教育


《与自然共成长:用校园中的棉田打造自然学习基地》一文中,宫欣悦等介绍了一项参与式校园景观营造项目——校园中的半亩棉田。项目充分发挥校园绿化用地的场所价值,以棉花代替常见的景观植物,以大学及小学师生为参与主体,打造校园棉田耕读教育场地,并将其用作举办棉田农事、棉艺创作等活动的场地,同时构建以农历年为周期的创新型耕读教育模式。


MT9-1.jpg

MT9 2-3-2.jpg

学生们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棉花作品,这些作品被收集起来在大学集中展览,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前来参观 © 宫欣悦,奚雪松,安星润

MT10-2.jpg

MT10-3.jpg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们体验织染缝绣等传统手工技艺。© 宫欣悦,奚雪松,安星润


特别感谢学术召集人刘超老师对本期的大力支持与贡献!

20210701-LAF微信—学术召集人—54—刘超.jpg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