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建筑潮流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到了二十年代,保守派建筑师已渐渐分化,革新派渐渐兴旺起来。较重要的派别有:
1)表现派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表现派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处理手法去替旧的建筑样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孟德尔松(德):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2)未来派 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表现不满的时候,未来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宣言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等的威力,赞美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着意表现动作和速度。
桑.伊利亚(意)“因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的和大型机器一样。”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
3)风格派与构成派 风格派和构成派在旨趣和做法上没有什么重要区别,都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派建筑是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地方的一所住宅。
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等本来是美术和艺术文学方面的派别,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2.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现代建筑包括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和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的有机建筑。
1) 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或者现代主义。他们设计的共同特点是:a、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C、把建筑的经济性提高到重要的高度。D、主张创造新建筑风格,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形式。E、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F、废气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得合理性和逻辑性。
代表作: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塞罗那展览会德国馆等
2) 赖特和有机建筑理论 代表作: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
二、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的五花八门和美国改变了他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被动地位,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尽管他们各树一帜,但是除了少数以外,其基本的原则仍然没有脱离现代建筑的基本内容,只不过是对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夸大、突出、补充或变化而已。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下半叶。欧洲理性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普及、成长与充实时期 2)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3)六十年代末至今
“现代建筑的几种主要倾向,就其设计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情与理的问题中比较‘重理’,另一类则比较‘偏情’。”
1.重理: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坚持理性主义设计原则,作了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无倡导人,无代表人物,仅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思潮。
哈佛大学的研究中心——TAC设计事务所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布劳耶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的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少就是多。”(密斯)——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求“条理”。既简化结构体系和净化建筑的形式。
代表人物及作品:密斯——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新国家图书馆;小沙里宁——通用汽车技术中心
3)“粗野主义”的倾向
不但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欧洲比较流行,日本也相当活跃。
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露房顶的服务性设施。”这种以表现材料与结构准则的美学观,从理论上来说,同以密斯为代表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似乎很弥合;但是两者由于经济立场上的不同,效果也各异。讲求技术精美不惜重金的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的,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的毛躁,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与园林中的因地制宜有一定相似形
代表人物:英国的史密森夫妇
4)“典雅主义”倾向
流行于美国,与粗野主义并进,但思想相反。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约翰逊——林肯文化中心,谢尔屯艺术纪念馆
斯东——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
雅马萨基——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的麦克哈格纪念会议中心,1964西雅图市博会的科学馆
5)“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的采用与表现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方面,主张用新材料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的装配、拆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与参数设计。
丹下健三——山梨文化馆
皮阿诺和罗杰斯——蓬皮杜艺术中心
6)“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
常与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尝试,同称为“有机的”或“多元的”建筑。
北欧——芬兰的阿尔托——珊纳特塞罗镇中心的主楼,卡雷住宅,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
丹麦的雅各森——苏赫姆的联体住宅
瑞典的厄斯金——瑞典在拉普兰体育旅馆
在第三世界,地方性倾向特别活跃。
2.偏情:
1)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一样是对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现代建筑”风格上只允许千篇一律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要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其标准是使人一见后难以忘情。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大致有三:
a.几何形构图 赖特;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b.运用抽象的象征 柯布西耶——郎香教堂;夏隆——柏林的爱乐音乐厅;康恩——理查医学研究楼
c.运用具体的象征 小沙里宁——纽约肯尼迪航空港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伍重——悉尼歌剧院
“多元的”与“有机的”倾向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或一种方法,涉及人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某种格式上,而是通过对人物与环境特征的了解来产生能够适应多种要求而有内在统一的建筑。
3其他:
“现代主义之后派”——企图否定现状,认为建筑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主要特点归结为三点: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其中有许多小的派别。著名的有灰色派:文邱里;C.摩尔——圣约瑟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