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提出的“奥如”、“旷如”这两个空间概念,已得到历史的公认。它要求一个园中既要有奥如空间,即委曲隐蔽,深邃回合的幽闭空间;又要有旷如的空间,即寥廓悠长,虚旷高远的开敞空间,二者交替兼具各极其妙,又相得益彰。所谓旷,即空旷开阔,宜于登高远眺,目之千里;所谓奥,即深奥无穷,宜于近观,目触手摩。一个园中既要有旷如空间,也要有奥如空间,要因地制宜,宜旷则旷,宜奥则奥,其地“凌阻峭,出忧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其地“抵丘桎,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与奥宜”。在建设旷类景观时,要注意避免敞;在开发建设奥类景观时,要注意避免邃。正是所谓“旷而不敞”,即在旷类景观中,要具有一点“奥趣”;所谓“奥而不邃”,即在奥类景观中,要具有一点“旷趣”。
大多数古典园林中的景区或景观空间单位,如加以横向的比较,有些可以分别地纳入“奥”、“旷”这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而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这两种空间的交替处理,一般有如下两种形式:(举例以留园为例)
⑴ 入门奥如
进门处得奥如空间,是一种抑景的手法,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张扬其中即将呈现的旷如境界之美。
中国园林的一种模式“凡入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即一进门往往是奥如空间。这一模式,是和中国园林的意境结构分不开的。其一中国古典园林既然基本上是以“居尘而出尘”为目的的城市山林,那么必然不愿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愿让内部的清幽泻出园外。然而,门是非开不可的,所以入门处一般不设虚敞的旷如空间,而设或蔽或曲的奥如空间。其二由于奥如空间的约束性,,使视域窄小,直至“古木交柯”小庭,而光线由暗到明,空间由窄渐宽,于是,迎面有光影参差的一排露窗,隐约可见窗外优美的山水,花木,屋舍之属,再绕过弯去,在对比的错觉心里影响下,会感到豁然开朗,风光如画,眼界一舒,这是一个在空间上和心里上欲扬先抑的审美过程。
⑵ 园内奥旷相兼,互换为妙。
奥与旷的交替转换,能引起独特的心理效果,能构成园林审美得独特心境。人们在游赏山水园林时,对前面即将出现的境界,总会有一种估计,一种预期,这种接受期待,一但被打破,被否定,就会陡然产生一种出于意外的惊异感。
留园的精华在中部和东部,但当人们饱赏了池山风光和庭院精致,奇峰异态之后,转入庭后曲廊,似感园景已尽,然而却出乎意料地在北部发现一个园洞门,上刻“又一村”,令人想起陆游的名句。这里一进门,是带有“旷如”特色的平畴空间,架上葡萄、种上桃林,洋溢着农家情氛迥然不同于方才楼馆厅堂的丽构和蓬岛仙苑的胜景,也是一种奇趣。
对于这种旷奥交替,绝处逢生的意境结构,计成在《园冶》中有理论上的概括,“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中国的园林,正是在层层相套,奥旷交替中不断地展开自己的空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