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墓园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墓园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何为“源”,“源”园的功能和“源”园的主题等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案例研究,以“源”园设计理念,通过“源”园结合。以“源”写园,从空间结构、葬式葬法、绿化种植和建筑小品等方面对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中国今后如何提升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水平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园林学;“源”园;现代基因;规划设计:安徼亳州云都墓园
公墓是埋葬死者以及供生者表达怀念和追思的去处,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人口膨胀使城市表现出了对城市公墓的巨大需求。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存在着公墓布局不合理,城市景观破碎,公墓绿化、美化设施落后等缺陷。墓园,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墓园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它为我国现代墓园规划设计提供了可深入挖掘的财富口。在此背景下,文章解析了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规划设计的构想,并对安徽毫州云都墓园规划设计进行案例研究,以期提升我国现代墓同规划设计水平。
1“源”园解析
1.1何为“源”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到大自然中去。在传统丧葬文化中人们仍坚守着“入土为安”“灵魂不死”“天人合一”等观念,其实质就是“归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源”园功能的阐析
为了改变人们对墓园的传统认识,提高人们对墓园的兴趣,最终改变人们对墓同的体验,现代墓园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肜式都应突破传统格局,进一步拓展墓冈的功能,可以使它们集生态游憩、人文纪念和骨灰处理为一体。
1.2.1生态游憩以生态学为指导,科学系统地进行墓园绿化,乔、灌、草合理搭配,提高绿地率。根据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要求。通过仿自然植物群落的构建,促进植物和谐健康生长。一方面构成墓园自身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构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建一片墓地,留一片林地,使墓地不再是单纯的土地消耗。而是对土地的改造和再利用。同时结合拜祭、缅怀活动及近郊旅游,合理安排游憩内容和空间,把墓同建成生态游憩园。既可以创造新的旅游景观,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1.2.2人文纪念在墓地里,每一座墓的主人或伟大或平凡,但都有一部人生历史,对其后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一部部不尽相同的历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墓园以殡葬文化为基础。结合美学文化、园林文化和雕塑文化等,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墓园文化与个性。
1.2.3骨灰处理殡葬改革是一项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按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全国都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方式处置骨灰和遗体,所以在墓园建设中,应该大力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提倡节地葬式。
1.3“源”园的主题
现代墓园规划应在遵循“源”实质的前提下.对“源”园加以梳理提炼。不断创新和发展式,
形成特色,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各种矛盾。用“源”园理念进行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既要尊重传统,继承文脉,又要反映时代的特征,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景观在功能上维护或不破坏生态平衡,在形式上应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相一致,而且,墓园作为特殊的情感交流场所,其景观应充满人情味,要体现传统的殡葬文化。
2安徽亳州云都墓园规划设计案例
2.1场地概况和地域特点
云都墓园位于毫州市城东南大寺镇三角洲,距市区约12km,场地南临涡河,西面正好是涡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东侧有乡间公路经过,北面有大片的杨树Populusspp.林,场地中央偏西北是一处高起约8m的土坡,有利于营造园林竖向景观。整个地块呈东西向条形分布,东西长600m,南北宽110m,总用地面积约66000㎡。
2.2以“源”写园
人生于世,终于乐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为祖辈寻找理想的安息之地。云都墓园规划设计以“人生后花园,极乐在云都”为主题。在主题上进一步体现“源”的本质即回归。
2.2.1“源”景的空间结构组合
对空间格局进行合理的安排是尊重文脉、地脉以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与保证。以“源”园理念为总纲,根据用地特征、功能定位、主题构思以及空间景观序列的总体安排,使全园形成“一带,二轴,三区,众景点”的空间格局: ①一带。以入口牌楼为起景,登云阁为高潮,纵横向串联起散布于各段落中的园林和葬区空间。最终形成一条与主题紧密结合的绵长景观带。②二轴。以“人口牌楼——麒麟坛——登云阁”为主轴,“白塔群——中心广场——龟虽寿雕塑”为副轴。以形成全园的骨架。③三区。把全园按功能划分为服务、墓葬和游憩等3个区,呈耦合相连的状态。④众景点。根据场地特征和景观布局,安排了“白塔斜阳”“麒麟晓月”“登云畅怀”“碧水琴音”“药草幽香”等景点,处在不同的空间熠熠生辉。
2.2.2“源”意的葬式葬法安排
“源”的实质是返璞归真.融于自然。在园区内仅安排了少量的传统墓地,且要求墓碑形式采用卧碑或艺术碑,避免石材和水泥的滥用,多用活泼的造型和色彩。在整体布局上打破成片呆板的格局,墓区与景区、墓地与景点相互穿插,避免过于严肃和阴沉。殡葬模式是文化遗产的一个侧面,也是社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需要我们从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出发,破除腐朽和愚昧的旧习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态葬法。它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树葬、花葬、山崖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的葬法。园内设有适合骨灰安放的白塔群、登云阁、龟寿堂和曲廊等,设有结合绿化的草坪葬、树葬和花葬等。此外,还有结合景观的创新葬法如艺术葬、坛葬等。艺术葬主要采用艺术化的墓碑,或雕塑或小品,配以意味深长墓志铭,墓与墓之间的布局自由活泼,不拘一格。
2.3“源”境的绿化种植
墓同植物材料的选择,除了要满足一般功能要求外,还应营造“源”园回归自然的意境。植物配置不仅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灵活运用色彩、形态和机制。并结合其他要素进行组合造景。此外,重视植物文化,墓园绿地属于纪念性园林绿地,既要赋予纪念意义,又能适于瞻仰缅怀和游览休息的需要,用一定的植物来表达某些特殊的意义。
2.3.1种植形式①服务区。结合牌楼、甬道和广场,以高大乔木规则式种植为主,强调景观的严整性和统一性,形成半郁闭的林荫广场。②游憩区。以自由散点、孤植、丛植和群植等种植方式,结合草地、疏林草地和密林等的交替变化,与堂、阁、塔、亭、廊等园林建筑形成具有丰富节奏和韵律的休憩空间。③墓葬区。以纵横交错的规则种植为主,结合零星的自由式种植串联各墓区,提高绿地率。
2.3.2树种选择
①常绿树种的选择。常绿树种有坚强和万古长青的寓意,一直以来,墓园多以松柏类为主,由于树种单调,显得过于肃穆,不能满足现代墓圃的游憩功能,为了营造“源”园的意境,适当灵活的进行选择。除了常用的松柏类以外,还选择了女贞Ligustrumlucidum,桂花Osman—thusfragrans,黄杨Buxussinica,海桐Pittosporumtobira,南天竹Nandianadomestica,凤尾兰Yuccagloriosa,刚竹Phyllostachysviridis等。
②树木形态的选择。凡具有尖塔状及圆锥形的,多具有严肃端庄的效果,具有柱状较狭窄树冠者,多有高耸静谧的效果。具有圆钝和卵形树冠者,多有雄伟深厚的效果,而拱形及垂枝类型者,常可以表示哀悼和悲痛。把握“源”的内涵,结合植物文化。根据各空间情感定位的需求区别选择,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庄严肃穆。
③树木花色的选择。白色象征着纯洁。黄色象征着高贵,蓝色象征着幽静。为了满足“源”园的多种功能,墓园一般多选用开白色系、黄色系和蓝紫色系花的树种,如开白色花的树种主要选择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樱花Prunusserrulata,
梅花Prunusmune,白丁香Syringaoblatavar.alba,四照花Dendrobenthamiajaponicavar.chinensis.夹竹桃Neriumindicum,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月季Rosachinensis,重瓣白木香Rosabanksiaevaur.albo-plena等。
如开黄色系花的树种主要选择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金桂Osmanthusfragrans.var.thunbergii,含笑Micheliafigo,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月季Rosachinensis,连翘Forsythiasusperiga,迎春花Jasminumnudiflorum,重瓣黄木香Rosabanksiaevar.lutea等。如开蓝紫色系花的树种主要选择紫花泡桐Paulowniatomentosa,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紫丁香Syringaoblat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紫荆Cercischinensis,紫藤Wisteriasinensis,八仙花Hydrangeamacrophylla等。
2.4“源”味的建筑小品应用
“源”园要求抓住本地区的特征.充分融入到亳州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云都墓园具体的场地氛围中,建筑整体上采用统一的汉代风格:①人口牌楼。作为入口标志性建筑,也是整个景观序列的起点,与200m长的甬道形成框景。牌楼由角楼和牌坊两部分组成,角楼在前,左右对称,与牌坊成品字形布置,下大上小,整体感觉稳重而大气。②白塔群。塔群外观通体白色,高低大小有机排列,布置在场地的东北角,是该区域的背景,也是全园景观的亮点。③登云阁。采用仿古重檐歇山顶,位于园区中西部的土坡顶上.隐喻“登云上天,天人合一”。④瑟音亭。为仿古单檐四角亭,位于中西部碧水池边,因为此处保留了原有成片的竹林而得名,取意“风篁瑟音”。⑤麒麟坛。是人口广场区域的制高点,层叠成台,以腾云麒麟铜雕压顶,气宇轩昂。⑥亭廊组合。曲折迂回在两处药草园中,在各墓区之间起到点景和活跃空间的作用。⑦景观小品。总体上秉承与建筑一致的汉代风格,有一定的情趣主题。主要采用天然或仿天然材料,强调色彩、造型与环境的融合,体现质朴自然。在布置上根据功能要求,结合景观氛围与节奏,合理安排。
3结语
抓住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质,以“源”园理念指导现代墓园的规划与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改变原有墓园建设的固定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①改变功能定位,突破其原有安葬、缅怀的单一功能。赋予生态、游憩等更多的新功能。②结合我困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各种园林要素、园林形式与创新的葬式葬法相结合,做到巧妙结合,物尽其用。③空间布局做到“墓在园中,景在墓中”,两者整体考虑,即有“起一承一转一合”的景观序列串联,也有点、线、面结合的空问安排。④细节决定品质,建筑、植物和小品等其他园林要素虽然形式各异,但要与“源”的本质相吻合,统筹考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我们漫步在墓园内,也会感到人死犹生,如流水归海。人的存在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似鲜花般灿烂,死如落叶般静美。落叶归根,人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属——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文传浩,常学秀,周鸿.论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及其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U(3):38—41.
[2]黄文珊.新天堂乐园一论城市景观墓园之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11):22—24.
[3]张晟,邓禧.中国殡葬文化及现代墓囝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7(6):99—102.
[4]韩林飞,谭竹.灵魂的涅榘——读意大利建筑师A•莫尼斯特罗里公墓[J].建筑学报,2007(2):96—99.
[5]金荷仙,华海镜,王雁.地脉文脉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2):224—227.
[6]:王小德,徐斌,董海燕,等.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465—467.
[7]朱自煊.对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外城市规划,2001(2):l一3.
[8]胡兆量.公墓园林化[J].规划师,2003,19(1):93—95.
[9]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3):286—290.
[10]壬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f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33—272.
[11]樊一阳,魏东.节约型社会巾的上海公慕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76—78.
[12]唐洪流.大众的安息之地——福州皇天华人永久陵园规划设计[J].建筑,2000(1):48—50.
[13]万昆.城镇公益性生态公墓规划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80一82.
[14]王小德,卢山,方金凤,等.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2):150—154.
[15]崔学森.现代陵园规划设计浅谈——上海福寿园设计实践[J].园林,2005(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