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是中国园林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山、石、路径、树林、亭台楼阁一起组成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中国园林景观文化。同时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和思想家又赋予水多种理性主义精神,赞美水的高洁和积极向上的意义。水孕育了生命,生命创造着世界。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园林景观中水体的人文情怀和理性主义的象征意义是对水景园林景观认识理解最好的切入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段关于水的精辟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样,滋润万物;水性柔弱,明其自然不与人争,又能去别人所不愿去的地方。若一个人能做到这般样子,便是悟到了道的真性人。老子还进一步列举了水的各种善良,如:心善渊,说水清照,渊静莫测;言善信指水真诚,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政善治夸奖水为政有绩,洗涤污秽;动善时表扬水顺时,不妄为,不妄言等。老子在称赞有道德的人都有如水的性格,给予水以极高的人格化的评价。不仅如此,历代哲人对水还具有较深的辩证认识。可谓水性至柔,是瀑必动,水性至劲,是漂必静。动与静,刚与柔都是辩证的。水是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即所谓水滴石穿的坚韧和刚柔一体的表述。及时警告人们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等具有哲学思想性的言论。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水体作为一种文化辩证的形象依据所给予人们生存理念的启示是多么的丰富和人情入理了,亦可以说在园林景观中各种水体的欣赏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惯性。犹如《韩诗外传》中对水的理性怀念和人文主义解释一样,水体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已不是单一的自然属性的名词,是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水性亲和力在五千年文化的润物中诞生着中国式的水体园林景观文化。但是在这种文化内涵中,水自然属性的优势是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母体。石涛在《画语录》中说:夏地树常荫,水边风最凉。的确夏日里水分蒸发可使空气湿润凉爽,水的功能和其审美要素配合,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园林中只要有水,就会显出活泼的生气。非山之住水,不足以见乎周流,非水之住山,不足以见乎环抱,石涛这些精辟的语句道出了山水相依才可使园林景观动静相参,丰富完整。由此看,求得一个完善的理性主义水体还要有水之形态发挥作用。
犹如带状水体给人以流畅、曲缓、变化通灵的视觉心态,块状水体大的可求得纳千顷之汪洋的艺术效果,小者带给人以安宁、静穆的气氛。这便需要对天然水体进行有目的的整合,或对人造水拟自然化改造求得神似,而非形似,创造情景兼得,物与神游的理想水体。
中国园林中的水体依这种理性精神构建设计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气氛,水在各个环境中体现着一种关怀,不知不觉中净化了灵魂。不难看出中国园林中的水体景观是在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下的理性主义解构。水体不单是个体欣赏的去处,而且是寄托着丰富文化内含的审美实体。其功能远远超出了水体自身的自然属性,而进入了审美理想的情景中。水的性情,水的精神,水与人的共鸣,是文人士大夫们借喻人格的媒介。配合着园林中的树木、建筑、花卉、植被等,构成一幅完整的人文主义的图形,园林的意义被大大的拓展了。作为中国园林中重要的景观水体,负载着文化传播的信息,不管这种信息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给予的,毕竟已成为园林景观中具有多重性的理性精神。无论中国人和外国人走进中国园林景观内都有一种不自觉的文化自醒,或低声交流或注目凝思,即使那种个性张扬的人在这种灵静的环境中也表现的温文尔雅。
《ChinaArt》2004作者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