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鸟瞰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建筑在繁荣城市的同时,也挤占了绿化用地。未来,我们该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破解土地资源困局?
如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建筑品位,已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和开发商关注的热点。
当城市绿化率增幅受限于稀缺的土地资源时,以屋顶绿化为主的立体绿化模式开始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鼓励。然而,作为一项尚未普及的绿化模式,社会与公众对屋顶绿化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即使是专业建筑师,对这项技术的推广也存在许多疑问。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业界权威专家,探寻相关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是否会破坏建筑?
不少人怀疑,屋顶绿化会造成屋顶渗水,甚至影响建筑安全。事实上,防渗漏技术并不是门槛。在绿色建筑领域,屋顶绿化算不上高深技术,只要设计得当、科学施工,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作为景观植物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兆龙告诉记者,屋顶绿化首先要注意承重问题,了解屋顶的荷载,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作为绿色建筑的体现,建筑师在做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屋顶绿化设计,追求屋顶绿化与建筑的一体化。
一般而言,屋顶绿化首先要做屋顶沥水实验,如果出现漏水情况,说明建筑本身的防水性就有瑕疵;其次是铺装排水层、隔根层,以加强建筑的防水能力。照此施工,建筑顶层的温度会大幅度降低。从低碳角度来看,绿化后的屋顶在夏季到来时,将使顶层表面温度下降20℃~35℃,顶层室内温度下降3℃~6℃,节省近一半的空调用电量。同时,屋顶绿化还有助于有效截留降水量。
问题二:如何选择植物?是否会招来蚊虫?
专家认为,选择植物的根本原则是因地制宜。
在江浙地区有人做过实验,可以在平顶房上种麦子、蔬菜,效益还很高,甚至可以同时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在北方,由于屋顶环境特殊,在选种植物时应多考虑抗风抗旱、根系较浅的低矮植物。例如沙地柏、佛甲草、垂盆草等。
以垂盆草为例,即使一个月不灌溉仍可生存。同时,在45℃左右的高温下,它仍能旺盛生长;在零下32℃时,也能安全越冬。而且,即使在沈阳这样的寒冷地区,垂盆草一年也通常有8个月以上的常绿期。
一般来说,有植物就会有蚊子,不过可以栽种不招蚊子甚至有驱蚊效果的植物。例如沙地柏就有驱蚊效果,一举多得。
问题三:后期维护是否麻烦?会增加成本吗?
王兆龙认为,任何绿化都需要增加成本,屋顶绿化的成本不见得比地面绿化成本高多少。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多是小型、耐旱型的,价格低廉,而地面栽种的大型植物反而比较昂贵。屋顶绿化的成本主要看栽种什么植物,要根据项目的需要、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量体裁衣。
植物景观遵循"三分种、七分养"的原则,这个原则对屋顶绿化来说也是一样的,不维护就会出问题。屋顶绿化对水和修剪的要求比地面更高,但是也可以选择不需要经常修剪的植物以及抗旱的植物。比如,以上提到的几种植物,在内蒙古这样干燥的地区也可以生长得很好。因此,需因地制宜选择栽种适合当地气候、易于存活的植物,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这样才能建设节约型、资源友好型园林。
问题四:在城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屋顶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城市规划、运营中很重要的理念。"美国AECOM(艾奕康)中国区副董事、经济战略规划区域总监张祺这样对本报记者表述。他认为,屋顶绿化应该是从单体建筑-单体社区-整个城市规划形成的一个系统,成为城市规划、城市建造、城市管理里面一个重要的理念或环节。从城市整体出发,屋顶绿化应该根据城市的不同区位、不同建筑的风貌来操作,应该契合建筑自身和周边的文化底蕴。比如,现代化的写字楼或者高楼,可能就会有一些偏现代的屋顶绿化设计。
张琪认为,屋顶绿化,过去关注的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热岛效应、碳排放。中国现在的碳排放主要是产业碳排放、交通碳排放、建筑碳排放。从屋顶绿化来讲,更多是和建筑碳排放连结在一起的。然而,屋顶绿化形成一个体系后,不再是单单和建筑有关系,和整个城市格局也会产生关系。尤其是从高处鸟瞰一个城市,屋顶绿化做得好势必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从碳排放的角度来讲,屋顶绿化又和生态学、气候学有关系。所以屋顶绿化不但是建筑的,也是城市美学的,更是城市生态气候的,它是一个系统。
问题五:受到追捧的原因何在?
屋顶绿化有两大功能,一是美观,一是吸收碳排放、调节气候。在我国,不管是在景观方面,还是生态方面都非常重要,因此,屋顶绿化是当下和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导向。
张祺介绍说,现在包括万通地产等房企都在提"立体城市"的计划,它是基于人口太多、土地太少的现状下产生的。因为土地是刚性的、有限的,而人口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土地集约的程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人口的城镇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土地短缺后只能从建筑上谋求解决之道。作为植物也不例外,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将植物与建筑立面和屋顶结合,是有效利用建筑闲置空间,提升建筑附加值的有效手段。问题六:如何破解制约难题?
张祺认为,制约屋顶绿化发展的根源是机制和制度安排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机制决定动力,制度安排可以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目前,社区及城市规划中都要求配套建设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这是由政府明文规定的。也就是说没有这些配套,规划就难以通过审批,项目也就无法开建。因此,在土地紧缺、绿化率增幅受限的情况下,屋顶绿化模式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值得政府大力提倡。当然,从制度引导到公众自发实践,还需要一个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