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2018年第3期
033 | 传统智慧与生态重建
主编寄语 | 论文 | 观点与评论 | 主题实践 | 探索与过程
© 景观设计学
在上一期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景观”中,我们探讨了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与可持续人类未来的关系,从中我们瞥见了设计领域无限的发展可能,审视了设计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而当我们展望未来的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在呼唤着我们——回望过去,探寻传统之智慧。
千百万年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形态,同时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明。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愈发严峻,如何协调人类建设与生态保护成为了重中之重。
我们正在反思并做出相应改变,同时也不断从传统实践中汲取智慧,探寻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方案。本期,我们期望通过呈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实践,思考如何在先进科学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对这些传统智慧加以创新与推广,指导更加可持续的生态重建。
四问传统智慧
1 何谓传统?
杨庭硕:只有那些前人传下来的、自成体系的,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广泛受众的事物,才有必要被认定为传统。我们的祖先对无数的存在形式加入了基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认知,并在运用过程中根据特定的需要进行了筛选、剔除、转化、改造和强化,进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传统。
2 传统智慧与传统知识有何区别?
杨庭硕:人类对某种事物的具体认识是知识,而智慧是由知识构成的整个体系,是指导人们正确利用知识的哲理思辨感悟。
3 重拾传统智慧的意义是什么?
尹绍亭:最近几年,人们对各种人类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其中最能体现各地域各民族生态适应知识和智慧的“农业遗产”的申报和审批,也成为了国家和国际相关机构的重要工作。我们需要深入发掘各民族传统适应方式的精华,努力传承地方性知识和智慧。
谢英俊:在“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面前,现代文明亟待被重构。传统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延续的地方,只是传统文化演化的脚步无法跟上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拾传统。
4 如何重拾传统智慧?
杨庭硕:我们既要珍视传统,又必须对它们进行基于历史的理解和评议,以使其在环境和空间设计中得到正确的运用。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需求,一度被边缘化的某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化,即使在中断相当长的时间后,也可能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值得利用的传统。
北大景观: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的更迭,传统智慧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同时,传统智慧也有其超越时代的共通性,例如与当代生态原则不谋而合的适应自然环境、追求人地和谐等思想。因此,复兴传统智慧需要在当代背景下深刻理解上述差异和共通点,结合当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需求,对传统智慧进行创造性的提炼、转化和发展。
传统智慧的当代应用
1 农业景观
传统的“农民的途径”:造田和地形整理、灌溉与水管理、施肥与土壤改良、栽植与收获。
当代景观设计启示:利用场地周边有限的资源、可持续地利用资源、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收益、重视人的尺度、适应自然过程和季候节律等。
衢州鹿鸣公园:设计师将生产性农业景观与低维护的乡土植物融于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丰产而美丽的城市公园。© Turenscape
南通市石港镇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自古以来,项目场地沿岸聚集了大量村庄,村民依河而居,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临水生产生活模式。设计在对乡村河道进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借鉴传统临水生产模式,提出了乡村体验式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策略,以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融合共生。© 金晶,江丽,黄亦涵,华莎
2 乡土聚落
传统聚落中“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当地居民与地域自然环境长期相互适应的物质形态,乡土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体现着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
当代景观设计启示:回应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资源、技术和人居方式。
北大景观针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成果:《曼陀罗的世界》在地域视野下探讨了聚落和建筑与藏东独特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在《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中,当地藏族、羌族乡土聚落的环境适应经验为一系列有关村镇的有机分散式布局、适应地形地貌、避灾选址、水土保持,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启示。
谢英俊团队的乡村建造实践:通过弱化设计师主体角色,采用开放系统、简单技术,以及数码化的方法,可以促进公众参与,更好地利用传统智慧进行建筑营造和社会构建。© 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
3 水适应性景观
传统圩田、沙田、台田、砂田、陂塘等:调蓄水量、防洪、供水灌溉、拦蓄径流、蓄水保土、防止风蚀和土地沙化……
当代景观设计启示:因地制宜、与水为友。
荷兰马肯湖-瓦登海项目:基于圩田模式这一荷兰传统的共识式决策模式以及在技术方面的大胆探索,项目利用创新技术和自然进程建造出了新的自然,其湿地设计与建造将有助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并增强处于暴雨和洪水威胁中的河流三角洲地区的韧性。© John Gundlach - Flying Holland
三峡库区汉丰湖芙蓉坝湖湾多功能湿地设计:设计借鉴了中国农耕时代传统的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系统中与治水、利水、善水理念相关的生态智慧,设计和建造了具有圈层结构的可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系统。© 袁嘉,袁兴中,王晓锋,熊森,刘杨靖
古代城镇水系形态:利用河网、湖泊、坑塘等自然及半自然水体形成的以下渗、蓄留为主的水系模式,综合发挥雨洪调蓄、水质净化、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农业生产、游憩审美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当代景观设计启示:以“绿色海绵”构建与水涝为友、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
山东菏泽生态基础设计规划:中国不同地区古代城镇水适应的传统经验和智慧对当代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LA PKU & Turenscape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设计运用陂塘湿地、水上森林、台田菜园、环形游步道等韧性景观元素,实现了修复场地生态、构建海绵设施的目标。在促进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蓄雨洪旱涝的同时,融合了休闲游憩综合功能。© 蒙明珠
4 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在全球化、消费主义及发展至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和运用历史遗产与传统智慧;而特定群体对景观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则成为21世纪的核心挑战。尽管乡土知识可以起到保存地区特质及恢复身份认同的作用,但可持续发展绝不仅限于对传统的保护。处于社会与技术已在各个尺度上发生巨变的当代,智慧的景观需要在这一新形势下对乡土知识进行“转译”,借由适当的动态适应赋予传统智慧现代性。
萌发的混合景观与新乡土景观:在正在经历经济、基础设施及人口结构巨变的尼泊尔边疆地区,存在着延续与转变并存的“混合实践”。一种建立在当地资源之上,传承着深刻的记忆与本土知识,能够应对气候限制和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新乡土景观”正悄然萌发。© Dane Carlson
游耕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挑战:游耕是关乎老挝高地地区粮食安全以及宗教、文化寄托的重要生计之一,而政府近年来推广的经济作物种植对这一农作方式造成了严重影响。项目组尝试找到能够将游耕农民的土地利用方式融入官方土地和森林管理机制的方法,以加强当地的粮食安全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 Mekong Watch
本 期 目 录
主编寄语
○ 复兴古老智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 俞孔坚
论文
○ 北大景观对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复兴的研究 / 张蕾
观点与评论
○ 重拾传统智慧 / 杨庭硕
○ 关注生态人类学,重视文化适应研究 / 尹绍亭
○ 部落文明视角下的建造实践 / 谢英俊
○ 生态实践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座谈会纪实/ 《景观设计学》编辑部
主题实践
○ 荷兰马肯湖-瓦登海项目:探索自然的建造 / 熊亮,Rik de VISSER
○ 应对环境变化的多功能湿地设计——三峡库区汉丰湖芙蓉坝湖湾湿地生态系统建设 / 袁嘉,袁兴中,王晓锋,熊森,刘杨靖
○ 从棚户区的灰色地带到新城区的韧性湿地——海南三亚东岸湿地公园 / 拜真,俞文宇,张喻,董恬祎,林国雄
○ 江苏省南通市石港镇乡村河道生产性景观设计 / 金晶,江丽,黄亦涵,华莎
探索与过程
○ 萌发的混合景观与新乡土景观 / Dane CARLSON
○ 游耕农民的地方性知识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挑战:老挝北部流域管理项目的经验与教训 / Satomi HIGASHI
简讯
- THE END -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LAF033!
点击这里即可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