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讨厌的施工企业来了,而这个不受设计单位、苗木企业待见的群体要发声了。按照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在夹缝中求生存,牛逼死了,苦逼死了。各施工单位与从业人员,也要谈一谈他们的需求与困惑——
困惑一:设计师不愿来现场
傲娇的设计单位,不来现场,又不准改图纸。不,不,不……
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施工与设计之间的相互独立。施工,相当于执行,必须以计划作为指导,因此设计与施工必须连着来看。
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很快,设计界也是人才济济,但基本上是科班出身,属于学院派,理论、制图、画图等各方面都很了解,但是现场参与度不够,缺乏现场的把控能力。接手如杭州G20等项目时,仍能碰见设计师不来现场指导的现象,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出身的设计师,年轻人志高气盛。为什么我们很牛逼?因为对手很牛逼(呃……)设计师不来现场就算了,图纸还不让更改。确实,很多人反感施工单位“乱改”图纸,但实际情况往往迫使我们更改图纸。
或者说,这是一种产业迅速发展后出现的种种矛盾。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太大了,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设计,甲方要求三天出图,图纸都是复制拷贝的,还哪有时间来现场?市场对设计行业的巨大需求,也反映了施工队伍的人才匮乏问题。据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制单位,其次为设计院,之后才到施工单位。总而言之,就是越需要人才的地方越没人去,越没人才流入的地方越困窘。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施工单位老总很少有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为什么,因为没人愿意去干呀!
这些现状与趋势,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善的,而眼下社会对建筑品质的追求已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更希望设计师能够到现场,与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困惑二:需求大的苗木没人种
本来这个品种,设计师都设计进去了,可到施工单位这里,又被抹掉了……
对于施工单位而言,第二大困惑是产品的问题。我们虽然是一个产业链的从业人员,但各单位的着力点是不同的。施工企业追求的着力点、出发点,与苗木企业、设计师追求的目标都是不一致的,不像设计师更注重美观,也不像苗木企业更注重产品。
谈到产品,施工单位与设计师们的困惑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同样会受到园林资材的限制,特别是植物产品的单一性。这也是设计师经常抱怨的问题,就是说产品可选范围太小了。举个例子,去年的杭州G20峰会,可以说是园林再出发,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花卉苗木企业来说。可以看到,在G20景观布置上,“花镜”被大量运用,这方面杭州部分企业走得还是比较靠前的,在“花镜”领域当中,对植物多样性的需求较大,地被、宿根等低维护花木,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但是市面上却非常少。多时候,施工企业有想法或者设计师设计了,但是找不到苗。
苗圃跟风现象本来不该是施工单位来谈的,但是往往在实际情况中,苗木从业人员只一味埋怨施工方换苗木品种,但是反过来想想,你们有考虑植物成本吗,这个成本包括品种本身价值,也包括后期养护费用。很就像之前谈到的着力点,施工单位就是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材料的问题,也是施工企业的一道困惑。总的来讲,施工单位是整个产业链当中,最不被理解的单位。
困惑三:每个人都有一个甲方
XX天,你们给“我”把图纸做出来,“我”要见到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矛盾,来自于“业主”“甲方”们的压力。只能说,每个单位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一个面目可憎的甲方。就像有些设计师说得那样,设计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对于施工单位也一样,应该说生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谁都在妥协。
目前,我们中国存在的问题是,业主不讲科学的态度,无论是政府还是地产。也不去管什么植物种植什么配置布局等等之类的,只要好看只管速度。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解决了一些种植等方面的难题。但总得来讲,业主不是很讲科学,这让施工单位也很矛盾,我们就在这种夹缝中生存。
另外,施工单位所面对的招标问题。我们想要的苗、设计师选择的苗,最终从图纸上抹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造价中心提供的指导价,没有可参照性。这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地方,就像医院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一样,十年前的数据能行吗?
现在都说要交流,交流的第一步是了解,了解之后再寻求解决。在此,我们也呼吁一下,无论是设计单位也好,生产施工企业也好,都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客观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施工、设计一体化的趋势,以上问题可能逐渐得到解决,但是更严重更隐蔽的问题还是人才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