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就必须根据这一总要求,探索其实现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创产业大有可为。
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文旅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李永萍看来,2018年是拥抱“文创+”的时代。乡村在拥抱“文创+”方面,无论是“+民宿”、“+设计”、还是“+非遗”等,加到最后就是大家所关切的目标——文旅。这个文旅可以叫做农商文旅的融合发展,而实际落实的目标,就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目标受众其实是城市的中产阶级,需要的是个性化服务体系。数据统计,国内的中产阶级人数在2020年可能会进入五亿。在庞大的潜在市场驱动下,乡村振兴策略更需要结合发展趋势做出升级。文旅转型,迫在眉睫。
在思考乡村振兴问题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往往被忽略:服务标准是谁来衡量?随之而来的,是两大问题:谁来提供服务、运营人才怎么来。李永萍认为,台湾在这个领域之所以抓住机遇,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通过社造储备提供服务的人才,注重老城街区村落方方面面的重塑和再生,如美丽乡村计划、重新进行排污和重新接管线,连接wifi、供暖和环保等。
在硬件概念之外,最重要的是第二条:留下原住民,并通过教育提升的方式让他们成为最好的服务提供者。李永萍解释:“招聘的新人是领薪水的,在当地只是提供服务的角色,这种人很不容易留下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在运营上会产生很大的难题。”
在文旅转型之路上,也存在许多问题。现阶段,文创商品的开发普遍面对的痛点就是整体上缺乏战略思想,虽然年轻人已经很有概念,但是开发并没有和当地产生关系,也就没有了连接。
深挖乡土文脉,形成自身特色
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发展,有许多存在雷同复制的缺点,想要把当地旅游资源、产品、服务突出差异化特色,需要注重深耕所在地,深掘乡土文脉,多元跨界创新,带入跨界、多元、创新等元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形成自身特色。
在台湾宜兰县的三星乡,有一座独一无二的青葱文化博物馆。在文化馆中,除展视互动之外,还设有农产品展售区、青葱美食区等领域,供来往游客购买品尝。在这里,游客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延伸性农产品开发,也可以到田地里体验培育青葱的过程。而这种互动性,也是国内的文化馆目前欠缺的地方。
“当大家讲起文化馆,说起当地最有特色的东西,绝对是很多的体验特征和说明,民宿只是配套”,李永萍说到,现在很多人也在讨论民宿未来如何,在她看来,没有人去一个地方只是单纯地为了住宿,而肯定是因为别的因素顺便住宿。民宿不需要单一的存在,和非遗、体验、观光工厂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品牌、丰富内容。
整合功能区,升级综合体验
在大部分的旅游资源都很平凡的情况下,国内文旅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功能区的限制,不分功能区,吃东西、卖东西、体验采摘等功能区相隔很远。“来这个地方的人走不去另外一个地方,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李永萍认为,大地方要切割为小区块,每一个区块都需要符合人的需求,要考虑完整的内容提供,以及不同族群、不同年龄层的分众活动,改变思路可以很快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卖点,就是很大的问题。在台湾宜兰,一个不起眼的小农场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衍生商品,有卖点的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50%。特别是台湾的清境农场,为了解决淡旺季问题,更是“无中生有”。没有特殊花朵就在山上做风车节、打造各类民宿、策划主题活动,以此来创造人潮,带来人潮的不停回流,这也是清境农场成功的经验所在。
李永萍强调,地方文创商品的开发必须要有“在地体验”,不能凭借自娱自乐的凭空想象。如果有体验作为依归的时候,品牌和内容就“有根”了,这也是差别所在。“很多年轻的设计师虽然有好创意,可是缺乏体验,就很难发展。”
策略三加深记忆点,打造品牌IP
地方伴手礼产业的建立需要有地方的标志性IP,很多人虽然建立了品牌,但和地方的连接会很弱,就变成了只是属于自己的品牌。“为了解决设计的难题和地方的旅游,需要打造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品牌和办理地方伴手礼的产业,这个概念可以变成当地各种的农特产品,文创商品的选择概念,但是要有一个标志的品牌IP。”
来源:博雅方略 图片素材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