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建筑篇)”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十位来自建筑设计领域并作出卓越成就的文化人物接受了这份来自海内外华人文化精英的盛情邀约和文化礼赞。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用文化与艺术门类来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果,建筑绝对是很好的诠释,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中国改革的映射,它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
荣登致敬名单的俊杰闪耀着独特而又厚重的光芒,他们分别是:贝聿铭、阮仪三、张锦秋、陈可石、张永和、刘家琨、邵韦平、俞孔坚、马岩松和李兴钢。
贝聿铭:世界因他的建筑而变得更美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贝聿铭
如果说建筑是时代的象征,那么华人建筑师里的翘楚非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莫属。2017年,贝聿铭度过了百岁寿辰,他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所坚持的现代主义风格,兼容了西方的精致的现代美学与东方的人格化的诗意。
守望古城薪火相传
阮仪三:古城守护者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阮仪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阮仪三以一名“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姿态,殚精竭虑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懈努力着,他已经成为古城保护的标志性人物。他保护的文化古城有平遥、丽江、周庄、同里、甪直、乌镇……阮仪三认为要留住乡愁,就是要把能产生这些历史传统特色的物质依存保护好,这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
张锦秋:长安意匠 国宝大师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张锦秋
张锦秋在陕西工作半个多世纪,扎根西部、情系西安,设计完成了一系列卓越作品,用唐风汉韵烘托出一个古风今韵并存的西安,向世界交出一份独一无二的“中国名片”。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也是从民国延续至今的大师气度。正如张锦秋的独白:“薪火相传,人们本来就应该将文明的火种传递给后人;回望这一生,希望自己没有辜负前人传递的那一点火种。”
陈可石:逐梦绿色田园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陈可石
作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工程的总设计师陈可石,历时6 年为这个援藏工程作出努力,他和设计团队克服高原反应,先后30 余次进藏调研,与西藏当地专家和工匠交流藏式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进驻项目现场精心规划设计,完成小镇项目250 个不同建筑的构思和设计。
陈可石说:“中国传统建筑学对我的影响尤其深远。通过和西方古典建筑的比较,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学和古希腊建筑的美学成就可以相提并论。作为建筑师,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承上启下展望未来
张永和:时代先锋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张永和
张永和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新建筑的新状态,其作品是中国建筑走向当代的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既是杰出的建筑师、也是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2011年,建筑设计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团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他就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张永和表示:“我们谈中国文化,要记得传统文化和新文化。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会一起努力,助力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发展。”
刘家琨:此身此时此地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刘家琨
刘家琨的建筑作品,从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往往既具备西南的地方特色,又不乏他独特的人文情怀。刘家琨的作品胡慧姗纪念馆,这是他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少女胡慧珊设计并捐建的。刘家琨认为,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纪念馆虽然很小,但是在我的设计生涯里仍然是非常深入我内心的一件事。我没用手法,只是朴素到底。”
邵韦平:融会创新,凤凰涅槃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邵韦平
在过去十五年间,中国的新时代地标设计中几乎难以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作为一名中国的设计师,邵韦平产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由中国本土设计师设计建造一座代表现代中国的建筑。
“职业生涯三十四年,我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了非常多的建筑文化和传统。中国建筑设计行业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也在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和中国建筑行业面向未来、共同发展。”邵韦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不断创新,体现了一位中国建筑师的赤诚匠心。
文明纽带、回归自然
俞孔坚:大巧不工,天人合一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俞孔坚
与一般的学者不同,除了搞学术、发论文、做研究,俞孔坚还办教育、创杂志、带领团队将理念付诸实践……他几乎做了能为这一领域做的所有事情。从1997年至今,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境况,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城市病的良方。“我希望还祖国、还大地一个美丽的景色!”二十年间所有的艰辛探索,是俞孔坚为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所做点点滴滴的最好见证。
马岩松:乘风破浪新传奇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马岩松
建筑圈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建筑师30岁之前成名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2006年,他凭借“梦露大厦”的设计,赢得加拿大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一举成名,时年30岁。在中国,马岩松还有许多标签: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新一代建筑师重要代表、“山水城市”的布道者…… 马岩松表示:“中国传统城市充满文学性,现代城市大多给人的感觉是钢筋水泥丛林。中国城市化三十年,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方面,而如何创造新的城市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挑战之一。”
李兴钢:鸿鹄振翅领风骚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人物李兴刚
10年前,鸟巢筑成,惊艳世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的中方设计人是当时年仅34岁的建筑师李兴钢。2004年到2013年,从商丘博物馆、建川镜鉴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工作站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兴钢对当代中国建筑及理想空间范式的探索。“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表达,它和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师这份工作责任重大,我非常愿意和同仁一道,继续为此而努力。”
©中国网
当建筑成为时代的标志,建筑师成为公众视野中的文化人物,专业领域就肩负起传承文明,创造未来的社会责任。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中坚力量的融汇与创新,青年才俊的锐意进取,荣登领奖台的建筑师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也是城市故事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