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张轲获2017阿尔瓦•阿尔托奖
建筑师张轲继获得2016阿卡汗建筑奖后,于2017年获得了阿尔瓦•阿尔托奖。
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Aalto Medal)创立于1967年,奖项由芬兰建筑博物馆、芬兰建筑师协会、芬兰建筑协会、阿尔瓦·阿尔托基金会和赫尔辛基市联合授予。奖项以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名字命名,以奖赏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奖项不定期颂发(3-5年),授予“在创新建筑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单位和个人”。
颁奖典礼
历届获奖者:
· 1967 阿尔瓦·阿尔托 AlvarAalto(芬兰)
· 1973 哈更·阿尔博格 HakonAhlberg (瑞典)
· 1978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Stirling (英国)
· 1982 约翰·伍重 JørnUtzon (丹麦)
· 1985 安藤忠雄 TadaoAndo (日本)
· 1988 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Siza (葡萄牙)
· 1992 格伦·马库特 GlennMurcutt (澳大利亚)
· 1998 斯蒂文·霍尔 StevenHoll (美国)
· 2003 罗杰里奥·萨尔莫纳 RogelioSalmona (哥伦比亚)
· 2009 Tegnestuen Vandkunsten (丹麦)(事务所)
· 2012 Paulo David (葡萄牙)
· 2015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西班牙)(事务所)
从2001年张轲创办“标准营造”工作室以来,他们的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等各种专业。“标准营造”工作室出品的项目包括微杂院、西藏娘欧码头,以及他们位于北京北二环的工作室改建,那个一平米2000块的超酷办公室也曾轰动一时。
标准营造团队
张轲
1998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硕士
199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199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获奖:
2016 阿卡汗建筑奖
2013 中国博物馆建筑大奖优胜奖
2012 芝加哥国际好设计奖(明托盘,Alessi)
2012 智族GQ年度设计师
2011 国际石造建筑奖
2010 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
2010 车尔尼科夫建筑奖国际十位优秀建筑师特别提名
2010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2008 获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
2006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张珂
2017阿尔托奖的评委包括森俊子(Toshiko Mori),Tina Saaby,Asmo Jaaksi,和Vesa Oiva。在全球政局不甚稳定的一年,评委期望将大奖颁发给一位新晋且具有才能的建筑师,以强调建筑设计中人情化的一面。获奖评语中赞许了张轲,“在中国城市急速发展的前提下,依然坚持建筑的‘个体性’;在中国普遍标准化的商业主流中逆流而上,实现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西藏南迦巴瓦接待站 (2008). 图片来自 © 标准营造
西藏娘欧码头
码头坐落在林芝县境内,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口的娘欧村附近,雅鲁藏布江在此处形成了一个缓冲的自然港湾,岸边的沙洲上生长着树龄上百年的柳树林。再往上地势由舒缓逐渐转为陡峭,背后是绵延不断的无名雪山。 娘欧码头辗转迂回的体量不仅是对山势的诠释,也唤起了旅程的精神性。坡道辗转处形成了一个个开阔的平台。平台不仅仅是流线间的过渡,运动之后静止中的短暂思考,同时也为暸望山野建立了一系列独特的视框。平台的边界清晰地定义了视野,突兀的山崖和荒乱的草木也在这个鲜明的视框中夹带了几分人文色彩。通过设置开阔平台,使人们在此驻足,平台引导着人的视线,唤起了山谷与河流自身的神性,使人心生敬畏。
从这个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西藏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解读,在西藏,建筑与景观密不可分,建筑即是景观,景观即是建筑。
标准营造工作室
这个500平米的工作室原来是北二环的一个破旧的修车厂,有着胡同情结的张轲只花了100多万,就让这个破旧修车厂焕然一新。
外墙用的全是灰砖,透露着胡同的情结。庭院里的30多棵树也是自己亲手挑选种植的。靠庭院一侧的墙上开了一整面的大玻璃窗,而露出半边屋架的天窗,则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
微杂院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团队继“微胡同”之后,再一次探讨了“杂院共生”新模式。一方面考虑到加建部分腾退后可能会被再次占用的状况,将现存的违章建筑部分进行了软处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重新设计,将原先的违建空间还原为公共空间,由此提出了一种杂院空间过渡利用的有效模式。
“微杂院”项目希望加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丰富当地居民的胡同生活。一个孩子放学后可能会过来挑选最喜欢的书,在等父母来接前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或者他也可以爬上屋顶,坐在阴影里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