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于7月27-28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城市双修 生态宜居 绿色智慧”,两天的会议包含200余场主题演讲、多轮高峰对话,2000多位国内外规划界顶级专家学者、城市规划者、国内外规划设计人员、知名企业家以及知名媒体界朋友参与了此次盛会。
大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余刚先生主持,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海南省规划委员会主任丁式江,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德国能源署署长Andreas Kuhlmann等领导出席开幕式。俞孔坚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压轴发表了主旨演讲。
俞孔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美丽中国的深邃之形——城市双修理论与实践》
俞孔坚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思考城市双修的理论、标准是什么?美丽的形态是什么?他认为城市美学应该是深邃的而不是肤浅的。人类应该把形态,城市健康、人居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把人类的欲望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之上——即深邃之形(Deep Form)。要营造深邃之形,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形成生态基础设施,整合所有绿色的概念;另一个方面是基于设计生态学设计思想的形式,并以生态的肌理作为支撑。
开幕式主旨报告现场
作为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的组成之一,由景观设计学和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承办,《景观设计学》期刊协办,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控水务有限公司支持的美丽中国生态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也于7月28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特展也同期举行。美丽中国生态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由上午的主题演讲和下午的开放论坛两部分组成。上午的主题演讲由庞伟、王志芳主持,俞孔坚教授作开幕致辞。俞孔坚教授表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景观专业需要发挥专长,投入到“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希望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及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开放眼界,抓住机遇,共同为中国的建设献出应有的力量。随后,由李建伟等10多位业界知名学者、设计师、实践者,分别从国家、地域、城市、乡村及社区等不同尺度,阐释和探讨美丽中国的生态理论与实践。
俞孔坚教授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现场致辞
李建伟北京东方易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总裁兼首席设计师《国家景观体系》
李建伟认为景观的生态保护,一定要把眼光放在城市、区域以至于国家的大系统之上。景观是全球性尺度的,只有建立好国家的景观体系,才能够保护国土的生态。只有超出城市的尺度,以区域及国家甚至全球的视角去思考水、流域、空气、土地、动物、植被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张文英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董事长《新型城镇化下的小城镇景观规划与建设研究》
张文英谈到如何发展健康的、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对于每一位城镇规划者、建设者来说都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以吉首为例,张文英分享了在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乡村、城镇、新区、旧城中正在进行的理论创新与项目实践,棕榈设计正在努力走一条因地制宜、旅游引导、生态集约的特色城镇化设计道路。
叶超易兰(北京)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二分院院长、项目合伙人《老工业场地的重生之旅-棕地修复设计实践探索》
老工业场地的景观化修复,亦基于生态技术修复手段上的场地美化与场地重生,是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课题。叶超以易兰包钢白云鄂博矿区生态矿山修复项目的设计实践为例,深入探讨针对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或环境问题的场地修复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景观治理措施,从而将被废弃或仍在使用的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地改造为可以持续利用的并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及优美景观效果的场地。
罗涛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教授,副院长《“虚”与“实”——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景观研究》
景观及其价值作为综合自然与人文科学并同时体现发展与传承的科学范畴,是研究城镇化过程区域生态和文化生态效应的合适载体。罗涛认为通过解析城镇化过程中景观及其价值演化规律和机制,探索城镇化水平的景观表达途径,将有助于城市研究超越其有形边界及物化形态的限制,在区域的尺度、以多重的视角,刻画城市化进程在生态及价值层面的投影。
李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副主任《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估与管理》
李锋的讲座主要围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及理论构架的论述展开,内容全面而详实。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指为人类生产提供生态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保证自然和人文生态功能正常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自然生态设施与具有生态服务的人工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载体,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评估与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生态基础设施结构与功能的生态耦合关系;湿地和绿地格局优化方法;地表硬化的生态化改造方法;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模式与系统调控对策。
庞伟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 首席设计师《“战斗”在美丽中国的设计现场》
庞伟认为美丽中国如果不流于口号,它一定是充满从观念到实践种种艰难的争取之路、斗争之路,只是一切都在设计的名义之下。庞伟以鹤山西江大堤路设计和深圳世界植物学大会纪念园为例,阐释美丽中国的设计实践需要设计师们尊重土地,尊重自然,不忘初心,“战斗”在美丽中国的设计现场。
杜昀深圳毕路德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文明与和谐的态度VS暴力与冲突的技术》
山水是谈及“美丽中国”一词最油然而生的情感和想象,杜昀在他的讲座中讲到。建筑和景观设计并非要真正地显山露水,尤其是在城市化建设高密度的环境下,探讨诗意的回归与重构,意义更为重大。用珍惜的心态,对待存在的历史;以平静的心态,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以当代的技艺,表达和提升场景的审美意境,或许是可行的方式。
李卉重庆纬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总设计师《景观——延伸空间生命力》
李卉在设计实践中总结到从人的需求出发,围绕人的尺度,人的行为逻辑,以同理心去发现场所精神,挖掘场地潜力,才能设计幸福之所。她认为思考景与地的关系,关注自然生态,关注水与土的自我修复,关注土地与记忆,传承与唤醒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方法。演讲以纬图景观在重庆的设计实践为例,阐释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以满满的爱意去关注人、关注水、关注土地。
孙虎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首席设计师《共享山水社区》
孙虎以“自己家的居住区花园”和“别人家的花园”为引,探讨了中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国外同类设计的差别与反思。中国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仍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转变思想,重新回归人的空间活动,共建共享的社区。
孔祥伟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院长、首席设计师《回家设计-我的乡村营造实践》
乡建,不同于城市中的实践,工作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导致工作方法产生了变化;乡村里的设计,在大部分时间里,需要设计师在真实的乡村中在场设计、在场营造,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变设计为营造,进而变营造为生活,这种变化就是“回家”。孔祥伟在谈到自己的乡建体验时说,回到乡村就是回到这个庇护所,进而营造庇护所。只有回到精神层面的家,和自然连为一体,设计才能遵从自然。
分论坛所有演讲者
下午的开放论坛则邀请了包括俞孔坚、李迪华、杜昀、李卉在内的近20位业内知名学者、设计师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包括美丽中国建设内容、政策、挑战、理论与实践在内的众多议题,并就生态文明的内涵,景观设计学如何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最为迫切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讨论。与会嘉宾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嘉宾们还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和讨论。
开放论坛嘉宾
与会嘉宾发言
这次展览由特别感谢以下支持单位支持:《景观设计学》期刊,“景观之路”游学培训中心、耀华新材料、天虹锦溢视觉传达、北控水务集团、毕路德建筑设计、启迪设计、山水比德,以及土人设计。
同期,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西大厅C17-C22展位,还举办了景观设计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特展,展览介绍了景观设计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等活跃于行业的机构、单位、院校、公司。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于27日晚举行了第二次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增补委员名单及专委会相关事项
与会专家合影
工作会议现场
除了美丽中国生态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之外,为期两天的会议共举办了24场分论坛,发言嘉宾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实践前沿等领域,主题涵盖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特色小镇、社区营建等多个热点议题。其中,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李迪华副教授与王志芳副教授应邀分别在“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城市双修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上作出报告。李迪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理想建设实践与‘美丽中国’顶层设计背景下的雄安建设”,他犀利地批判了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并指出规划师和设计师应当深刻反思,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应吸取以往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使“美丽中国”建设不以一场场“美化运动”收场,而是要以人的尺度出发,做出能够切实创造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设计。王志芳教授以“‘设计生态’的流派与维度”为演讲题目。她梳理了设计生态的理论思想发展,并结合多个国际案例指出设计要实现重建自然生境、修复自然过程、优化自然系统为目标,为城市双修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指导和目标导向。
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景观设计学和美丽中国专委会还将会在2017年11月于海口承办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以及在10月于北京主办“美丽中国实践与教育大会”和在11月于山东凤凰厝主办“美丽乡村论坛”,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本稿图片来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设计学》期刊,内容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复编辑,专委会秘书处整理发布,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