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
作者:园林绿化树种    发布于:2014-02-24 14:13:10    文字:【】【】【
摘要:郭熙有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植物,是传统园林中最灵活多变的构成要素。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植物的许多特性都被古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独特的气质,或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此植物

郭熙有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植物,是传统园林中最灵活多变的构成要素。在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植物的许多特性都被古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独特的气质,或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此植物本身已有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植物材料的选择和配置手法上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植物景观将自然界的风光浓缩入园林之中,而又显得更加精致、更富意境。

  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景题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点景手法,悬置于门楣之上的匾额,门两侧柱子上的对联,摹崖石刻,或是点景碑刻都是景题的形式。园林的自然之景往往是静态的,而景题本身则含蕴了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容,它给周围的景观补充以强大的精神活力,将自然景物的意境扩展开来,这样的品质,使景题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创作。而在所有景题形式之中,匾额与楹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匾额是横置于门眉或墙洞门之上的,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与园林楹联匹配词语,以三字四字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匾额楹联绝大多数采撷自中国古典诗文,或是从现实景观中提炼出的神韵,二者相互渗透融合,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虽然寥寥数语,却能“点活”一个场景,起到一笔到位,全画皆活的作用。

  通过对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具有借鉴与指导作用。就其二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如下:

  1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格是自然的形象、诗情画意的底蕴和富有哲理的人文精神。匾额、楹联是文学手段介入植物景观意境的两大途径,体现了文学意象与植物景观的有机融合,这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已成为营造中国风景园林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植物景观通过匾额楹联的点景之功,往往能虚实相生而又情意无穷地创造了当地之景所没有的景外之景,又能写出景观表象所不能显示的有关事件或情感。它们或升华植物景观之美,或抒发园主心中之情,或表达平安吉祥之愿,既生动的表达出植物景观所含蕴的文化意境,又借这种形式使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两者相互补充,将园林意境推向了高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自然景观的升华

  园林植物造景取裁于自然,除具有诸如色、香、姿、声、光等独立的景观表象,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外,更多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种种有意味的景观。楹联匾额与现实风景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拙政园“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芭蕉、荷叶均是绿叶肥硕,雨落之时,滴答有声,又听雨人的情绪不同,便能感受到不同的情趣,别有韵味。杨万里《秋雨叹》诗中有句:“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雨景可赏可听,故题此小屋为“听雨轩”。

  沧浪亭“清香馆”院中有桂花数株,因其环境较为闭锁,秋天丹桂飘香之时,花香不易散逸,其香更为馥郁,是为品赏桂花佳处。按李商隐诗中“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句意,题此客厅为“清香馆”。额下有对联“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更是让人难忘其香。

  网师园“殿春簃”殿春即芍药,军行后为殿,芍药花时在春末,故曰在此以“殿春”名之。院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时节,惟有这里仍群花怒放,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故以诗立景,以景会意,芍药将春天留在这庭院之中。

  圆明园“杏花春馆”取杜牧《清明》诗的意境,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刻画的是春雨纷纷、酒旗招展的山村风光。杏花春馆内“……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苽,识野田村落景象。”该景着意将杜牧诗的意境再表现出来,一片田野风光。

  御花园“绛雪轩”花坛中原植海棠树五株,《国朝宫史》记:“亭之南为万春亭,再南西向者为绛雪轩,轩前多植海棠。”《清宫述闻》载:“庭前古海棠数本,以此得名。”海棠初放颜色殷红,花瓣飘落时色白如雪,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乾隆皇帝尝与群臣吟咏于此,曾赋:“徕春何处归来早,堆秀山前绛雪轩”。

 1.2人格情操的表白

  古代造园之时,文人和造园家寄情于植物,以植物作为抒发宣泄情感的渠道,借物言志,寓情于景。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源流就是因大自然的意境而悟出种种人生哲理,再将其感悟反作用于植物造景,通过对楹联匾额的撰写,将其与植物景观形成联系,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思考,对政治理想的一种追求,对自身气质的一种张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匾额楹联是加深游人对园林空间和园林意境的理解的有效手段。

  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其中有一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个”字即“竹”字的一半,也说竹叶形状恰似“个”字,是园主崇尚竹子的集中表现。竹子为三教共赏之物,刚正不阿,宁折不屈,高风亮节,又被视为高洁、坚贞而又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此联咏竹吟梅,称颂竹梅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隐含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

  拙政园“听松风处”取自《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该室旁植有几棵黑松,而黑松在此象征园主对坚毅、高尚品格的崇敬。边侧又有“得真亭”,取自《荀子》“……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之意。亭壁有康有为手书对联“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上联歌颂松柏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下联歌颂金石的牢固品性,园主以松柏、金石自喻,其决心不言而喻。

  留园“闻木樨香轩”轩四面开敞,周围群植桂花,每逢秋季,其花香弥漫四处。轩名取自《五灯会元》中黄庭坚悟道的故事,反映出“直心是道”的道理。闻木樨香轩所处最高处与西部埠相连,中隔云墙;轩南北回廊尽依山势,高低起伏跌宕骤然,人行走之时,深得自然之趣;桂树与古木相间,泥石根茎尽行裸露,无草皮覆盖,若处山野;还有轩西所依墙面嵌有两王的书法碑刻,其墨迹行云流水,气韵翻腾,无阻无碍,书法的真意与轩周围的自然布局似乎就在提示“直心是道”的意思。

  怡园“碧梧栖凤”唐·白居易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之诗句。据说,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可见梧桐树之高洁不俗。此地环境清幽,榭北小院中植有梧桐树、风尾竹,交相掩映。内有对联“新月与愁烟,先入梧桐,倒挂绿毛么风;空谷饮甘露,分傍茶灶,微煎石鼎团龙。”全联抒情咏景,皆能切合景观特点,抒写自如。

  狮子林“双仙香馆”建筑临近种荷的水池,旁边数枝梅花斜斜地指向池岸。岸上有梅,池中有荷,冬春,梅花傲霜斗雪,着意励志;夏秋,芙蓉“出污泥而不染”,表以清心。梅莲并香,象征园主纯洁的情操和借物明志的愿望。

  1.3祥瑞心愿的寄托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看,园林中的植物的配置讲究吉祥如意。植物组合要寓意吉祥。此类匾联较之前两种相对较少,但也是颇具中国传统色彩的一类。

  拙政园“枇杷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为大吉大利之物。每一果实内含一至数颗坚核,又象征子嗣昌盛。园名看似白描,却是在引枇杷象征之意以表心中之愿。“枇杷园”南面再布置一亭,四周延种枇杷树,结果季节也是“芳叶已浩浩,嘉实复离离”,与桔子在一起故名“嘉实亭”。嘉实亭与枇杷园的枇杷树两相呼应,加强了枇杷吉祥象征义的装饰效果,大有满园富贵关不住的热烈气氛。

  狮子林“燕誉堂”取《诗经·车辖》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句意。“燕”意为安闲,亦通宴;“誉”通豫,意为欢乐。即此为“宴请宾客的安乐之所”。庭院置有花台、石笋、牡丹丛植,并夹峙两株木兰,每到春天,构成一幅华丽的立体图画,其题意为“玉棠富贵”。

  曲园“乐知堂”取“乐天而知命”之意,庭院中植金桂、玉兰,以应砖刻“金干玉桢”之意,以喻子孙兴旺发达等。

  颐和园“乐寿堂”前后庭院遍布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玉棠富贵”。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匾额楹联与植物景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衬托,使园林景观有了生命与活力,把园林艺术推向了更高境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植物景观的表现上,匾联这三种功能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为了能较为清楚地研究而做的划分;其实更多的匾联是同时具有两种或三种特征,既蕴含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底蕴,又写景状物,切景着墨,使游赏者能感受到造园者传达的更多信息。

  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与匾额楹联

  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材料造景已成为设计师的共识。植物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过去它仅反映人们对植物的了解和交流的渴望,而现在更多地反映人们对植物应用发展方向的不懈探索,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艺术性、功能性与生态性的结合。

 2.1发展和挑战

  园林景观发展到今日,在经历最初西方园林的冲击之后,开始摸索一条适合中国现今社会的园林景观设计道路。时代在发展,园林中很多要素也在改变:

  植物方面,园林植物的配置从一开始单纯的注重艺术性到现在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园林植物的运用从单一发展到各类植物的充分运用;植物配置的手法也从固定的套路发展到多元化……匾额楹联方面,传统诗词歌赋不再成为知识的主要内容,影响力日渐衰微;受西方园林设计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文化思想开始在园林设计中体现……这些改变给中国传统园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2.2存在的问题

  2.2.1植物配置缺乏意境

  由于园林欣赏的主体已经由从前少数上层阶级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大众,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园林营造的植物景观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对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已经不如传统园林那般比比皆是。但这并不等于就不注重植物景观意境的营造,反而是要求设计者更为精准的把握住在何处、用何种方式搭配植物营造出合适的意境,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2.2匾额楹联的内容与植物景观表达脱节

  这是指文字所传达的出的信息,在其周围的景色中无所依托,植物配置不能反映这种内容;或是指植物配置所表达的意境与匾联内容完全没有联系,让人不由得顿生疑惑之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目前有很多的园林设计者一方面想效仿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境界,一方面又希望融入现代的设计思想,结果却没能掌握好二者的结合点,引入许多传统园林中所没有的新植物,却试图用传统文化去进行解释,难免失之华彩。其二,部分园林设计者只是追求一种外在的形式,没有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诗文随意附着,惘顾其深层含意,这样的匾额楹联与周围的景观的联系不免有牵强附会之感,

  2.2.3匾额楹联的创作缺乏新意

  自古典园林受到冲击开始衰落,匾额楹联的创作也开始停滞不前,再加上现今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已不是诗词歌文,匾额楹联这种以诗文作支撑的文学形式也难以得到发展。现代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基本与几百前年的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创新,显出老旧颓废之态。

  2.3应对的策略

  (1)植物配置讲究科学性、生态性的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俞孔坚教授在《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理论》中指出:“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这就对我们园林植物配置的意境营造提出了要求。园林意境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传统的植物配置寓寄着浓厚的人文情感,而人们喜爱自然与需要精神调剂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优秀经验,营造合理意境。

  (2)无论是按照植物景观意境来书写匾额楹联,还是以匾额楹联的内容来配置植物景观,都要注意二者的一致性,不要景无所出、情无所感。文字能引起人的思考和联想,而实实在在的景观带给人视觉上的感受能使这种联想更加真实,通过这些联想,也能使景观更加具有艺术性。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完整而清晰的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

  (3)合理利用匾额楹联的功能,使其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匾额楹联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常作为园林意境的载体,通过大量的诗文题咏传递文化信息。它融文字于园林艺术之中,是中国文字里一种风格独特的文学形式,内容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浓缩与表征。通过匾额楹联这种形式,有助于观赏者去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传承作用。

  (4)匾额楹联中应体现出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与社会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中国的文化在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同时,依然以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时期不断赋予原有景观一些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近是社会给园林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匾额楹联在民族的形式之下需要添加新的内容,展现社会风貌,但如何使二者精确的融合,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对中国传统园林匾额楹联与植物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助我们深层次的把握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运用匾额楹联表达超出植物范畴的意境,突出景观主题。作为中国传统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隅,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精髓,并创造性的吸收当代植物生态学研究成果,运用园林艺术中匾额与楹联形式,创造出自然生态、景色宜人而意境悠远的植物景观。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