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山西大宁购买式造林让村民在绿水青山中富起来
摘要:
冬日阳光下的曲峨镇白村显得有点儿寂静,蜿蜒的盘山公路盘踞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山西省大宁县的购买式造林就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记者在白村的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了66岁的冯还堂,他的脸上布满了像冬日暖阳的笑..
艾迈特园林1月5日消息:冬日阳光下的曲峨镇白村显得有点儿寂静,蜿蜒的盘山公路盘踞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山西省大宁县的购买式造林就是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
记者在白村的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了66岁的冯还堂,他的脸上布满了像冬日暖阳的笑容,特别喜悦地说道:“购买式造林是个好买卖啊,一人种树全家脱贫,而且就在家门口,没有比这个更划算的事儿了!”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即政府制定规划设计,由造林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与乡镇签订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林权不变,树随地走,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验收后支付余款,购买造林服务的组织方式。简单说,从过去的“要我造林”“过程管理”创新为“我要造林”“结果购买”。
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好买卖”,从要我种树到我要种树
白村购买式造林工程一共3500亩,冯还堂是第一批加入该工程的村民,“当时有点儿顾虑,种个树还能挣钱?万一干完活不给钱怎么办?但是驻村书记和合作社领导都不断动员,我就试着参加了。”
冯还堂家里一共两口人,之前家里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他外出打工,但是到了2014年,年龄的原因让他找不到工作便返乡种玉米。“种地不行啊,十年九旱,一年也就2000多块钱的收入。”冯还堂说。
“当时别说村民,就是我们也不懂,到底能不能做?”曲峨镇包村工作队长贺森林说,“2016年是工程的第一年,我们先试点种了300亩,动员党员和村里的‘能人’参与进来。”
冯还堂无疑就是这么一位“能人”——有本事的人。“2016年10月我干了20多天,没想到真挣了1800多元。以前给老板打工,说好的工钱拿到一半就不错了。现在好了,不用外出,种树也不累,工钱还不克扣。”冯还堂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2016年的试点成功,无疑让白村村民看到了希望。过去这里的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而地里的收成往往是不尽人意,非常微薄。“到了2017年,村里一号召,立刻就有124名村民报名参与进来,其中精准扶贫户111名,占比89%。”贺森林说。
“我们这儿适合种树的时间是3个多月,2017年的时候我们计算了下平均每个人3个月能种35亩地,一亩地能挣360元,这样一个人能有12600元的收入,仅此这一项,就能让一个三口之家脱贫。”贺森林告诉记者,“我们种树的工钱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有的人一天都不落的参与种树,能收入2万元左右,有的人种的天数少、干的活少,连1万都挣不到。”
“我去年挣了12000多元,今年也有10000多元的收入。”冯还堂乐呵呵地说,“以前是要我种树,现在是我要种树。”
千万别小瞧这1万多元,要知道大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面积967平方公里,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6.9万人,2015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727户1865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9%;而到了2017年底,全县未脱贫3402户9292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0.9%。
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土壤中,萌发的除了枝芽还有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依靠购买式造林,2017年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大宁县1562户4699人脱贫,占该县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大宁县2088户6264人脱贫,占该县现有贫困人口的67%。
包种包活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增绿增收两不误
“以前都是林业局找大公司招投标来种树,层层代理,用在造林上的资金折扣不少,现在咱们没有了这个中间环节,政府规划好后,合作社之间通过议标的形式来确定工程谁来做,不过合作社里的贫困户必须占到80%才有资格参与。”大宁县生态办主任徐玉平说,“我们第一年验收合格后林业局会将工程款的30%拨付给乡政府,乡政府再根据名单直接将劳务费发放给参与造林的村民,确保发到贫困户手里。运输费、苗木费等则由合作社垫付,第三年成活率合格后才会付尾款。以前是种完就给80%的款项,所以后续没有人管。购买式造林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造林者的切身利益和造林成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但是脱贫不仅要真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这在购买式造林第一步——政府规划中已有考虑。“我们采取的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防虫病,提高树木的保存率;二来可以防山火,针叶林的油性大、易燃,阔叶林可以起到隔离带的作用;三来阔叶林的落叶不仅是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大宁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阔叶林优先考虑经济树种,且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种植。”
以白村为例,据贺森林介绍,白村按照“品”字图种植树木,每个单元内按比例种植油松、皂角、侧柏、刺槐和连翘,其中皂角和连翘属于中药材,是经济作物。这样一来,村民不仅有种树的劳务费,之后还能享受到经济林带来的收益。“我们是要形成产业全覆盖,村民先是劳动收入,之后是产业收入。”王建平说。
“后期参与管护的村民也有收入。”徐玉平说,“树随地走,树栽种到谁的地上,就是谁的树,谁来管护。每年林业局都会支付管护费,每人一年大概一万元。”
购买式造林就像是亚马逊森林里的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不仅让大宁县的村民们增长了经济,更让大宁县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绿色”。“2017年一年造林面积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总量,过去一年造林面积一万亩左右,2017年就造林5.31万多亩,今年更是造林8.16万亩!”说到购买式造林对大宁县的生态影响,王建平略带激动地说到,“而且现在树木的存活率平均达到了95%,国家的标准是85%。”
放远目光 多领域探索构建大宁生态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在,我们已经把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拓展到农村道路修建与养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组织村民承接工程、发展产业,从而实现脱贫,分享发展红利。”徐玉平说。
目前,7个试点村承接造林、水利、交通等工程,投资2424万元,增加务工收入368万元,带动贫困户250户639人人均增收4357元;为村集体创收182万元,每村平均获得工程利润26万元。
除了复制购买式造林的经济模式,大宁县也努力拓展多领域的生态扶贫,构建生态与脱贫的“双赢”模式。
据了解,大宁县目前已设立了“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投入150万,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保护绿水青山,增加金山银山;同时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群众以林地经营权、造林投资入股,目前2个合作社与221户签订入股协议,受益年限30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构建转变的长效机制。
“建立森林市场也是我们下一步的规划。”王建平介绍道,“将对现有的林地进行评估,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建立森林市场,促进林权的交易和流转,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和购买式造林一样,森林市场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转变的市场机制。
除了林业,大宁县着眼逆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对园林花卉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布局发展园艺大宁。“我们要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华北最大的花卉基地。”王建平自信满满。
王建平的自信不是盲目的。目前,大宁县已经打造了2万平米的具有科技含量的花卉连栋温室大棚,产品已面向市场,并可带动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已经解决20名贫困户就业。2017年,大宁县把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2644.76万元,投入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或村委,资金量化到户到人,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到花卉企业,按资金总额8%-10%的比例获得收益分红。目前,1658户4569名贫困人口已获得年度资产性收益分红203.5万元,户均1227元。
“最终花卉连栋温室大棚的面积将达到100万平米,并且发展成疗养基地。”王建平说。
此外,大宁县还将探索碳汇扶贫,开发新造林林业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依据林木固碳释氧量给林农以经济补偿;创建有机大宁,应用生态学原理,禁用有害农药、化肥、除草剂,保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维护食品安全。
绿色,是生命、是希望!通过生态扶贫,大宁已经把打造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积累金山银山的途径。未来的大宁,是绿色的大宁,是富饶的大宁!
记者在白村的村委会办公室见到了66岁的冯还堂,他的脸上布满了像冬日暖阳的笑容,特别喜悦地说道:“购买式造林是个好买卖啊,一人种树全家脱贫,而且就在家门口,没有比这个更划算的事儿了!”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即政府制定规划设计,由造林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与乡镇签订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林权不变,树随地走,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验收后支付余款,购买造林服务的组织方式。简单说,从过去的“要我造林”“过程管理”创新为“我要造林”“结果购买”。
家门口就能挣钱的“好买卖”,从要我种树到我要种树
白村购买式造林工程一共3500亩,冯还堂是第一批加入该工程的村民,“当时有点儿顾虑,种个树还能挣钱?万一干完活不给钱怎么办?但是驻村书记和合作社领导都不断动员,我就试着参加了。”
冯还堂家里一共两口人,之前家里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他外出打工,但是到了2014年,年龄的原因让他找不到工作便返乡种玉米。“种地不行啊,十年九旱,一年也就2000多块钱的收入。”冯还堂说。
“当时别说村民,就是我们也不懂,到底能不能做?”曲峨镇包村工作队长贺森林说,“2016年是工程的第一年,我们先试点种了300亩,动员党员和村里的‘能人’参与进来。”
冯还堂无疑就是这么一位“能人”——有本事的人。“2016年10月我干了20多天,没想到真挣了1800多元。以前给老板打工,说好的工钱拿到一半就不错了。现在好了,不用外出,种树也不累,工钱还不克扣。”冯还堂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2016年的试点成功,无疑让白村村民看到了希望。过去这里的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而地里的收成往往是不尽人意,非常微薄。“到了2017年,村里一号召,立刻就有124名村民报名参与进来,其中精准扶贫户111名,占比89%。”贺森林说。
“我们这儿适合种树的时间是3个多月,2017年的时候我们计算了下平均每个人3个月能种35亩地,一亩地能挣360元,这样一个人能有12600元的收入,仅此这一项,就能让一个三口之家脱贫。”贺森林告诉记者,“我们种树的工钱是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有的人一天都不落的参与种树,能收入2万元左右,有的人种的天数少、干的活少,连1万都挣不到。”
“我去年挣了12000多元,今年也有10000多元的收入。”冯还堂乐呵呵地说,“以前是要我种树,现在是我要种树。”
千万别小瞧这1万多元,要知道大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面积967平方公里,辖2镇4乡84个行政村6.9万人,2015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727户1865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9%;而到了2017年底,全县未脱贫3402户9292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0.9%。
绿色的种子播撒在土壤中,萌发的除了枝芽还有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依靠购买式造林,2017年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大宁县1562户4699人脱贫,占该县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大宁县2088户6264人脱贫,占该县现有贫困人口的67%。
包种包活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增绿增收两不误
“以前都是林业局找大公司招投标来种树,层层代理,用在造林上的资金折扣不少,现在咱们没有了这个中间环节,政府规划好后,合作社之间通过议标的形式来确定工程谁来做,不过合作社里的贫困户必须占到80%才有资格参与。”大宁县生态办主任徐玉平说,“我们第一年验收合格后林业局会将工程款的30%拨付给乡政府,乡政府再根据名单直接将劳务费发放给参与造林的村民,确保发到贫困户手里。运输费、苗木费等则由合作社垫付,第三年成活率合格后才会付尾款。以前是种完就给80%的款项,所以后续没有人管。购买式造林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造林者的切身利益和造林成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购买式造林赋予了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权利和自由,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但是脱贫不仅要真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这在购买式造林第一步——政府规划中已有考虑。“我们采取的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防虫病,提高树木的保存率;二来可以防山火,针叶林的油性大、易燃,阔叶林可以起到隔离带的作用;三来阔叶林的落叶不仅是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大宁县林业局局长王建平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阔叶林优先考虑经济树种,且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种植。”
以白村为例,据贺森林介绍,白村按照“品”字图种植树木,每个单元内按比例种植油松、皂角、侧柏、刺槐和连翘,其中皂角和连翘属于中药材,是经济作物。这样一来,村民不仅有种树的劳务费,之后还能享受到经济林带来的收益。“我们是要形成产业全覆盖,村民先是劳动收入,之后是产业收入。”王建平说。
“后期参与管护的村民也有收入。”徐玉平说,“树随地走,树栽种到谁的地上,就是谁的树,谁来管护。每年林业局都会支付管护费,每人一年大概一万元。”
购买式造林就像是亚马逊森林里的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不仅让大宁县的村民们增长了经济,更让大宁县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绿色”。“2017年一年造林面积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总量,过去一年造林面积一万亩左右,2017年就造林5.31万多亩,今年更是造林8.16万亩!”说到购买式造林对大宁县的生态影响,王建平略带激动地说到,“而且现在树木的存活率平均达到了95%,国家的标准是85%。”
放远目光 多领域探索构建大宁生态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现在,我们已经把购买式造林的成功经验拓展到农村道路修建与养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组织村民承接工程、发展产业,从而实现脱贫,分享发展红利。”徐玉平说。
目前,7个试点村承接造林、水利、交通等工程,投资2424万元,增加务工收入368万元,带动贫困户250户639人人均增收4357元;为村集体创收182万元,每村平均获得工程利润26万元。
除了复制购买式造林的经济模式,大宁县也努力拓展多领域的生态扶贫,构建生态与脱贫的“双赢”模式。
据了解,大宁县目前已设立了“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投入150万,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保护绿水青山,增加金山银山;同时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群众以林地经营权、造林投资入股,目前2个合作社与221户签订入股协议,受益年限30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构建转变的长效机制。
“建立森林市场也是我们下一步的规划。”王建平介绍道,“将对现有的林地进行评估,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建立森林市场,促进林权的交易和流转,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和购买式造林一样,森林市场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转变的市场机制。
除了林业,大宁县着眼逆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对园林花卉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布局发展园艺大宁。“我们要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华北最大的花卉基地。”王建平自信满满。
王建平的自信不是盲目的。目前,大宁县已经打造了2万平米的具有科技含量的花卉连栋温室大棚,产品已面向市场,并可带动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增收脱贫,目前已经解决20名贫困户就业。2017年,大宁县把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2644.76万元,投入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或村委,资金量化到户到人,由村民自主决定投入到花卉企业,按资金总额8%-10%的比例获得收益分红。目前,1658户4569名贫困人口已获得年度资产性收益分红203.5万元,户均1227元。
“最终花卉连栋温室大棚的面积将达到100万平米,并且发展成疗养基地。”王建平说。
此外,大宁县还将探索碳汇扶贫,开发新造林林业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依据林木固碳释氧量给林农以经济补偿;创建有机大宁,应用生态学原理,禁用有害农药、化肥、除草剂,保护绿水青山的根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维护食品安全。
绿色,是生命、是希望!通过生态扶贫,大宁已经把打造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积累金山银山的途径。未来的大宁,是绿色的大宁,是富饶的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