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铺地及建筑小品
1.铺地
苏州古典园林的铺地,式样丰富多彩。一般房屋内多铺方砖,走廊地面除偶用方砖外,多以侧砖构成各种简朴的几何图形。室外露天地面往往结合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如踏步、庭院、道路和山坡蹬道等,有的用规整的条石、侧砖,有的用不规则的湖石、石板、卵石以及碎砖,碎瓦、碎瓷片,碎缸片等废料相配合,组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各种地纹,充分表现了造园工人的智慧创造。这些地纹除条石外通常称为“花街铺地”。
房屋内部方砖铺地可分为实铺和空铺两种。实铺是在原土上加夯铺砂,砂上置方砖,然后用油灰嵌缝,再经补洞、磨面而成。空铺的目的是防潮,做法是在方砖下砌砖墩或地龙墙,然后铺砖。这种办法较费工料,且不能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因此很少采用。
室外庭院铺地多用砖,瓦、石等材料。具体处理变化很多,而以色彩、形式调和为佳。图案式样大致有以下各类:
纯用砖瓦的图案有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等。
以砖瓦为图案界线,镶以各色卵石及碎瓷片,图案有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
以砖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
以卵石与瓦混砌的有套钱,球门,芝花等。
其中以各色卵石铺地较多,花纹形如织锦,颇为美观。也有以色彩鲜艳的瓷片、缸片铺成动植物图案,但较费工而繁琐。
铺地施工,旧法是将原土夯实后垫细土约5厘米,再在上面铺各种砖石图案。
2.建筑小品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常见的有平台栏杆,花架,石桌、石凳,砖刻、碑碣、书条石等。
平台栏杆多用于临水的厅堂榭舫,山巅亭阁前也偶有使用。平台大小和栏杆高低式样与
周围的房屋水池有密切关系。拙政园远香堂北面平台上用低矮的水平石栏杆,既衬托了厅堂,又和开阔明净的池面相协调。香洲前面的平台栏杆,为了配合精致的画舫,形式较为轻巧。花架,一般以木架,铁架为多。竹架虽较自然,但不耐久。网师园池东则用假山承托紫藤以代花架,别具一格。
园林中的露天石桌,石凳有两种。一种是石板、石块制成的,经过加工成方形或圆形,如沧浪亭和怡园小沧浪等处。另一种系用自然的湖石或黄石叠成,如留园东园一角和环秀山庄假山洞内的石桌、石凳,都是用天然湖石叠成,做得极为自然。
砖刻是苏州建筑常用的装饰之一。除门窗洞边框刻有各种线脚的水磨砖外,比较突出的是砖刻门楼、山墙两端的墀头以及洞门上的砖框匾额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网师园大厅前的砖刻门楼、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反映了苏州工匠的高度技艺。
书条石、碑碣在苏州园林中也应用得很多。凡是走廊一侧墙上不适于开窗取景的,往往用名家书法(法帖)刻在石上,镶在墙中作为廊内缺少景面的一种补救,可以怡园及留园为代表。此外,也有用园记、图画等石刻品嵌于墙面者。碑碣则多陈设于亭内,如沧浪亭、狮子林的御碑亭等。石屏、石山、石桥等处,用隶篆书法题字加以点缀,也是常见的手法。当然,上述法帖、碑刻就其内容来说,大多是宣扬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必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