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景观学界新视角—“3A哲学观”
作者:酒店景观设计    发布于:2014-06-05 09:45:03    文字:【】【】【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报告"编写讨论会上,东南大学周武忠教授首次提出了一个景观学界的新观点--"3A哲学观",受到了与会领导以及全国园林行业专家的关注。

   2009年在北京举行的《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编写讨论会上,一个景观学界的新观点受到了与会领导以及全国园林行业专家的关注,这就是东南大学周武忠教授首次提出的"3A哲学观"。这一观点是周教授在多元的学术背景下历经30年的专业积累所总结提炼出的精华,开创了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三位一体的景观学哲学思想研究新视角。对风景园林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景观设计实践和景观教育实践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特为您刊登周武忠教授的《景观学:"3A"的哲学观》,供广大读者借鉴和参考。

周武忠教授主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

 

  景观学:"3A"的哲学观

  作者:周武忠(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

  摘要 景观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直致力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始终与3A即农学(Agriculture)、建筑学(Architecture)和艺术学(Arts)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当代景观学体系不清、内涵含混,景观行业内呈现出的无序性现状,本文针对三大主干学科自身独立的性质、发展流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纽带,提出了“3A哲学”指导下的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三位一体的景观学哲学思想。先后阐述了“3A哲学观”的形成与历史回顾,以及实践意义上的理论根基之建构、景观学工程领域之实践、景观学教育体系之构想。同时指出,景观学的发展过程正是“3A”不断融合,从而形成崭新的景观哲学观的过程,当代景观学的发展更需要这三者的共同驱动,“3A哲学观”因而可以作为景观评价标准的一种选择思路。

  关键词:景观学;景观园艺学;景观艺术学;景观建筑学;3A哲学观

  景观学作为一门解决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之场域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它处理着人与土地之间的内在关联、追求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变化、控制着新与老之间的平衡,它的研究任务就是“在建筑物、地表外观、其他户外营建工程、土地、岩石、水体、植物与开放空间及整体景观造型与特质等元素之间建立相互关系,而其重点仍是人类与景观之间及人类与三度户外空间之间质与量并重的关系”[1]。因之,景观学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虽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但概览观之即涵盖了广义的农学(Agriculture)、广义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与广义的艺术学(Arts),这三大学科所叠合交叉的领域就是景观学的研究本体,该本体由于三大主干学科自身独立的“复杂性”亦导引了景观学学科的“复杂系统”特征更加显著,而“系统的复杂性是关乎系统组成要素的数量和多样性的问题,是关乎组织构造和运作构造的相互关系精巧性的问题。”[2]

  1."3A哲学观"的提出

  笔者从事景观多年,在此种时代和学科背景下催生孕育出了将三者有机结合的景观学体系构建。时下国际上对景观学的定义和称呼非常杂乱,诸如Landscape Garde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t、Landscape Design……从各类专业文章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各种称呼的内涵都牵扯到很大程度的重合,而国内的译本却又形形色色:或将其简单的翻成景观学,或以景观建筑、景观艺术等一言以蔽之。这些都是学科目前杂乱无序、缺乏体系化的具体表现。基于这种情况,“3A哲学观”应运而生,同时作为一条逻辑线索和规划体系的纽带将其穿合起来:

  Landscapology是学科名称“景观学”的英译,此前也有学者提及,如Mariusz Czepczyński在《后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化景观——权力和需要之表现》一书中曾提到:“景观科学(landscape science)或者俄语中的landshaftovedenie(学术上称景观学landscapology)来自德语传统的Landschaftskunde,与同时代的区域自然地理学有关。” [3]可见,这里的Landscapology仅指自然地理学上的概念。而本文提出的Landscapology包含景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景观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景观建设(Landscape Construction)和景观维护(Landscape Maintance)等工程实践领域,以及景观美学、景观社会学、景观艺术学等人文科学领域。Landscapology作为一门学科,由传统的景观园艺学(Landscape horticulture)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和景观艺术学(Landscape Arts )构成,是建立在广义的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的基础上,依据本人提出的建立景观学的“3A哲学观(The 3A philosophy of Agri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Arts for Landscapology)”而建立的一门具有显著交叉学科性质的综合学科,其研究对象是designed landscape。根据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Landscapology还可以在传统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分设景观历史与理论、景观美学、景观材料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学、景观批评学等。

  “3A哲学”及其指导下的景观学(Landscapology)的提出,建立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以及学科发展层面的依据之上。我国的景观事业在经历了近代的战乱动荡之后,直到新中国建立才重新复苏。当时的园林专业主要设置在一些农业院校的园艺系和一些工科院校的建筑系中,前者主要教授观赏植物的栽培、应用和一些造园理论,后者则主要从空间布局、建筑艺术的角度教授园林和相关的工程知识。这种学科设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景观和农学、建筑学的紧密联系。在当时,由于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仍然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景观建设主要停留在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阶段。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绿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于环境的需要,人们除了要在园林绿地中休憩活动,还要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这要求景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美学修养,不仅要懂得如何建造景观,还要懂得如何将景观建造得更有美学品质,这就需要艺术学的介入,形成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三位一体的景观学科构架。

  1.1理论层面上的"3A哲学观"

  在这种混沌初开的情况下,伴随着景观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行业内呈现出了极为广泛的无序化表现,各行各业都在争相挺近景观行业。从景观名称、到内涵、到学科体系争论得不可开交。建筑学认为,景观是建筑的景观,而建筑也是景观的建筑,两者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分割了,所以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景观,所以把它译成景观根本无可厚非;农学认为,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实质上就是从园艺发展而来的,作为景观的鼻祖,Landscape Garden或者Landscape Gardening被翻译成景观也是可取的,同时农学的科技内容也是景观的植物环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艺术学认为,景观一词在中国,本身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而作为景观艺术代表的公共艺术就是景观(尤其是公共景观)的标志,由此以Landscape Art或者Landscape Design作为景观的代名词再合适不过,同时在民俗中更是认为早在《汉书· 董仲舒传》就有记录:"变民风,化民俗"而《管子·正世》曰:"料事务, 查民俗",而这一切民风民俗、节日文化在乡村以自然环境为景观主题,在城市则构成了城市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民俗是能够结合物质与精神从而形成新时期的城市文化景观的纽带……

  笔者以为,在此问题上争论谁包含谁并无太多意义。实际上我不妨就从名字上,来直译每个门类,我们发现Landscape Design是景观设计,Landscape Art是景观艺术,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景观建筑,Landscape Gardening是景观园艺。直译之后,整个线索变得明晰起来,其实它们谁也不能包含景观的全部。我们鼓励学科间的渗透和学科融合,但是并不代表可以以偏概全,从高校的学科背景角度下,我们必须归纳起来这个体系,从而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出对景观学的理解。鉴于笔者常年的3A领域研究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三者之间缜密而微妙的联结,为避免景观学的学科体系继续长时间地混乱下去,景观学业内急需要一种理论体系来规范自身的发展。美国哲学家尼古拉斯·雷舍尔在《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一书中就曾提及:“复杂性是实在(reality)的一种深刻的特性。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它复杂到自然的复杂性就是无穷无尽。”[2]吴良镛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教育》中论及景观学学科体系时说:“多学科融贯思想更为明显”[5],杨建辉等学者也指出:“景观学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既不同于以往的风景园林,也不等同什么环境艺术,而是知识背景宽广,多学科交叉,理工文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复杂学科。”[6]詹姆斯·科纳在《复兴景观是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文中亦云:“一个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观点对于理解当代景观现象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跨学科的思想交流长期以来影响着设计实践、表现模式和建成环境外观的性质。”[7]同时,景观学的研究对象也完全具备“复杂性”所界定的“兼备多种组分要素、结构要素和功能要素”[2],由此,我们可以将“3A哲学观”引申为一种在本质上是以“复杂性”为核心而建构的系统化整体观的景观哲学。

  1.2 实践层面的"3A哲学观"

  "3A哲学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并不是机械生硬的,其中体现着顺畅的过渡--因为现在我们从事一个广义的景观作品的时候,其本身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的、和艺术审美领域的。

  我们知道,3A哲学的第一个A就是农学,这里面包含着景观生态、景观园艺、景观植物等一系列内容。从自然科学角度来搞景观,那就回到了景观最初的源头上--从景观植物的生长与保护、景观环境的优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最大化利用等等,农学的存在有着切实的实践意义。在现代园艺科技与植物文化的完美结合方面、园艺植物栽培学方面以及园艺师景观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满足了景观的内容要求,同时对人的食用植物需求以及景观的植物维护与配备都不无裨益。而时下园艺家的就业持续走俏,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欧洲园艺师也常常与艺术家划为约等号,优秀的园艺师在别墅等范围内往往履行景观师的责任,加拿大园艺师Nick认为,园艺师不仅担负着城市环境的建设,更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因此地位自然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异。园艺界的著名期刊《Garden Design》就是一本充满艺术气息的园艺专刊,事实上这也是3A中的两A(Agriculture、Art)结合的成功典范。同时也很好地印证了3A理论中这两者的结合。问题在于,中国的景观学截止目前对于自然属性方面的考虑过于强调,以至于我们几乎缺失了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考虑的景观,农学几乎和艺术"老死不相往来"。

  此消彼长,我国景观方面对于审美领域的不重视,导致了两者间的极度割裂与不均衡。特别是在我们中国的建设中,景观内"放什么"和"如何放"几乎都由自然科学部分与工程技术部分说了算。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六、七十年代前后,我国每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都是同一个模式,从小区到学校到商业办公楼环境。其根本诱因是大多数设计费是融合在工程费之中,于是设计师的存在变得依附于工程之中,而由于景观建设相较于建筑设计而言,其技术的指标含量相对较弱,于是很多工程队伍甚至不配备专职的设计师,图纸套用、混用成风的现象满地开花。个性差异被降到最小,景观的艺术与审美被降到了中国近代的最低点。而在同一时期的美国却恰恰相反,政府通过相关法律要求特大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师、景观师们特别注意保持和完善城市及其附属区域的个性,在成片改造时,也力求分解出城市各区域的独特的历史风貌。虽然是现代化的改建,但建筑师们十分用力气去设计出各式各样,具有多种风格的建筑艺术方案,而景观设计师也被配备了丰厚的设计费用,设计出了一批又一批提升城市形象的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与此相比,我国的公共艺术几乎没有发展,处于从审美层面的忽视,以至于一直到了90年代末我国的景观艺术才逐渐走上舞台,在景观艺术的重视程度上也有所提升。但是多年来积攒下来的这片学术与实践空白并非朝夕可以及,现代景观艺术理论几乎统统是从西方学习过来的,我们不得不跟在欧美的后面不断学习,而景观艺术作为景观学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为之努力。景观艺术应该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支援下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8]

  说到工程技术,就说到了"3A哲学"的第三个A--建筑。景观建筑中审美层面的实践我们仍然归纳到上面一节,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是表现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换句话说,3A的建筑也是广义的建筑,它包含了建筑、土木工程、以及建筑材料等等,此处把它归结为与景观有关的工程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建筑在全国各地进入了繁盛期。工程技术经验越积越厚,在国际化浪潮的驱使下完全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为景观学的工程部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建筑市场成了某些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许多造型新奇、怪异的建筑在大城市中出现,这些个体造型新奇的庞然大物是不是真的契合于环境、融合于景观却并不是他们考虑的内容。于是,景观学的第三个A,在对工程技术方面的充分利用之外,更要考虑的就是建筑与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精神环境的关系问题。否则这些外表新鲜的建筑,久而久之便会空洞无力,等待的只有陈旧与落后了,随后变成了一座座建筑垃圾,于是再重头来过……如此循环下去。在"3A哲学"考虑下的建筑,作为人造空间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自然、美、技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1.3  "3A哲学观"与学科的发展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许多艺术学院在原来设计艺术、环境艺术的基础上培养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这正是对园林建设实践中艺术诉求的回应。当代的景观艺术是3A学科的综合,相比较建筑,它多了分自然;相比较自然,它又多了分艺术,唯有从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中去广泛地吸收营养,中国景观事业才有可能重新创造昔日的辉煌。而在"3A哲学观"引导下的景观学领域是由农学、建筑学、艺术学这三大的学科系统的交叉融合型实践范畴,旨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和谐的人类聚居景观环境系统,须在"景观设计、景观建设、景观维护"这三个方面应遵循我们一直重点强调的系统化设计思路与方法(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详细展开说明)。而在具体的实践对象尺度上,从设计学的视角来审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和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这三大层面的实践行为互相嵌套、关联与协调,尺度的跨越相当宏巨,但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研究路径却不能截然分开。因此,系统化的整体设计思维在实践层面的内在需要动力驱动下也在呼唤"3A哲学观"指导的新景观学的诞生。

周武忠教授在琼花组织培养实验室检查试管苗生长情况

  2. "3A哲学观"的形成与历史回顾

  景观学是一门致力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始终与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观学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筑学积极融入进来,并对景观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对景观艺术品质要求的提升,艺术学也正在逐渐融入,成为支撑景观学的新生力量。因此,景观学的发展过程正是"3A"不断融合,从而形成崭新的景观哲学观的过程,尤其当代景观学的发展更需要这三者的共同驱动。

  2.1 农学:景观学的滥觞

  2.1.1农学的发展

  农业孕育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在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现代农业科学的形成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却源远流长。古代天文、物候、历法、测量等知识的形成,实际上都与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有关,是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季节更替规律,以及土地利用方法等探索成果的反映。 后来,人们从企图认识农业环境,进步到设法改变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本身,就又促进了土壤耕作、施肥、灌溉,以及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栽培、家畜的饲养和繁育等方面知识的逐步系统化。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昆虫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的研究成果,及其实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农业,促进了农学研究从经验水平到现代农业科学的质变。1840年李比希(Liebig Justus von)的经典著作《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发表,一般认为标志着现代农业科学系统发展的开始。

  2.1.2农学视野中的景观

  农学是研究如何把自然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而景观学研究和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对自然进行有目的的改造,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景观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景观的前身--园林正是发源于农业用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美与生活美追求的具体映射,以物化的空间形态、最直接、最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美的理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基本关系,这其中也少不了农业的影响。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其起源考察,中国园林主要发轫于两个主要源头。其一是囿,这是皇家园林的雏形;其二是园圃,这是私家园林的雏形。前者主要是栽植树木、圈养禽兽,供封建帝王狩猎的场所。《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在囿的广大范围之内,为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需要广植树木、开凿沟渠水池等,有的还划出一定地段栽种果蔬。囿除了为王室提供豢养野兽的场所功能之外,也兼有"游"的功能,但主要体现的是对原始社会游牧狩猎活动的一种传承。

  园圃在上古时代已有经营。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栽植蔬菜的场地。根据《说文》:"园,树果;圃,树菜也。"西周时,往往园、圃并称,其义亦互通。根据《周礼》:"园圃,树之瓜果,时敛而收之。"最初园圃供应宫廷的公营果园或菜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果蔬纳入市场交易,民间经营的园圃也相应的普遍起来,老百姓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开辟园圃,既是经济活动,还兼有观赏的目的,而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供观赏的花卉,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伸出审美功能。而皇家苑囿的狩猎功能也逐渐减弱,代之以山水亭台,园林逐渐成为游玩观赏之场所。由此可见,囿、园圃作为中国园林的源头,都具有农业生产的功能,而中国园林在其产生的初期也就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个关系贯穿于中国园林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

  从西方园林史来看,西方园林的最初形成也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埃及的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建造的园林主要是树木园、葡萄园、及蔬菜园等实用性园林,而到了新王国时期,才对园林加以装饰,形成具有观赏性和宗教意义的园林。在古巴比伦,除了有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外,还有一种园林形式--猎苑。当两河流域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仍然眷恋过去的渔猎生活,于是将一些天然的森林改造成以狩猎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猎苑。猎苑中豢养着各种用于狩猎的动物,与前面提到的中国古代的"囿"有些相似。这也反映了古巴比伦人希望通过园林来表达对农业牧场风光的向往的美好愿望。而在古希腊,早期的作家们描写的园林也以生产实用为主,园中主要用来种植果树、蔬菜、药草,有的引溪水入园灌溉植物。比如荷马在英雄史诗《奥德赛》中描述的阿尔喀诺俄斯王宫殿庭园中主要是种植供采摘的果树和蔬菜,虽然有喷泉,但也是用于灌溉和饮水,生产色彩极为浓厚。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园林还是西方园林,其源头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景观学从一开始就与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农学也成为景观学最早的支撑学科。

周武忠教授出席黄山市最大的旅游地产项目—新徽天地开盘盛典(项目由周武忠教授主持策划与规划设计)

  2.2建筑学:景观的历史流变与发展

  2.2.1建筑学的发展

  建筑是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它最早产生于人类躲避风雨和安全性的实际需要。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

  建筑学在东方和西方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在西方世界,从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到中世纪,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通过阿尔伯蒂、达o芬奇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到启蒙运动,第一个建筑学的理论体系才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萌生出来。[9]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渗透到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之中,直至酝酿并发展出了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构筑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这一连续而持久的求索中,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中。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讨论与探索过程,西方建筑的基本理论体系才得以确立并延续、发展,并且至今指导、影响着西方建筑的发展方向。

  回顾我国几千年来的建筑发展不难发现,每一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历代匠师都有所革新、有所创造。虽然绝大部分匠师都没有青史留名,但他们运用自己的传统,不断创造出新的建筑类型来解决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的建筑不断向前发展,取得光辉的历史成就。

  2.2.2建筑学视野中的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中的农业生产功能日趋减弱,观赏游憩的功能日益增强,园主对园林的居住和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也逐渐成为可观、可游、可居、可憩的空间场所。种植瓜果蔬菜不再是园林建造的主要工作,在场地中有目的地改造地形、开凿水面、修建建筑成为园林建造的主要任务。因此,具有工程技术知识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逐渐取代早期的农夫和园艺师,成为园林建造的新生力量,建筑学也逐渐进入景观领域。

  在西方,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就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他在《论建筑》一书中,对别墅园林的选址、布局设计和造园要素都作了专门的论述。就别墅园林的选址而言,他提出第一,离城不能太远;第二,环境要卫生;第三,自然风景要优美;第四,要选在山顶或山坡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大体都是按这些要求来选址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建筑师,如维尼奥拉(Giacomo Barozzi da Vignola)、帕鲁奇(Baldassare Peruzzi)、利高里欧(Pirro Ligorio)、博塔(Giacomodella Porta)等也是主要的园林设计师。[10]当时一些著名的意大利园林均出自这些建筑师之手,比如朗特庄园是维尼奥拉的杰作,埃斯特庄园则是由维尼奥拉的学生利高里欧所设计。虽然在后来的园林发展中,许多具备工程技术知识的园艺师又重新成为园林的主要设计者,但建筑师并未退出造园领域,一些大型的园林比如凡尔赛宫通常是建筑师、园艺师和其它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的成果。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建筑师的称谓,但一些具有建筑和工程技术的能工巧匠也成为建造园林的主导力量,他们运用长期积累下来的建造技术,加上一些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文人墨客的参与,最终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境界。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造园大师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建筑师沃克斯(Calvert Vaux)合作,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并在公园设计过程中率先把自己的职业称为景观建筑师(Landscape Architect)。该职业名称极大拓展了传统园林学的实践领域,并在西方一直延用至今,这更加体现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密切关系。从当代景观设计实践来看,建筑师仍然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力量,尤其一些大型景观项目,由于在设计和建造中涉及到更多的复杂问题,因此更加需要景观学和建筑学的密切合作。

台湾观光学会会长唐学斌博士向周武忠教授赠送金匾

  2.3艺术学:景观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3.1艺术学的发展

  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造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历史虽然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也不乏对各个艺术门类的极其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人文学科意义上的艺术学却是远较晚于人类的艺术史的。艺术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马克斯o德苏瓦尔(Max Dessoir)于1906年出版的著作《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是它诞生的标志。[11]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局限于各艺术门类之中,从事某一门类艺术研究的可能对其它艺术门类所知甚少,艺术学的诞生使人们有机会跳出门类艺术的界限,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来研究各门艺术内在的共同规律。这对于研究像景观这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是极有意义的。

  2.3.2艺术学视野中的景观

  景观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它融合了包括诗歌、绘画、雕塑在内的多种艺术类型,评判景观作品的优劣最主要的就要看其所包含的艺术品质。中国的古典园林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是与其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借鉴吸收和兼容并包密切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成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使得园林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为后来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大方向。此外,历代许多诗人画家都亲自参与到造园活动之中,也增加了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比如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就吸取了王维诗画的意境,经过诗人的精心布置,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成为文人园林的代表。诗人白居易在洛阳城的"履道里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园中的水、石、竹均成为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格化呼应对象,具有浓厚的抒情写意色彩。

  在中国艺术理论中,历来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而中国园林既有诗的意蕴,也包含画的境界。[12]中国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而这三者都体现了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此外,中国园林中常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这更加使得园林成为集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

  西方的景观与其艺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园林建筑师,本身也是画家,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而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也是受到了当时文学和绘画中热衷自然的影响,尤其风景画家洛兰(Claude Lomain)、罗撒((Salvator Rosa)等人画中的田园景色给园林设计提供了直接的蓝本。此外,英国士绅多会委托画家画下他们引以为豪的乡居及园林,这些作品后来成了肯特(William Kent)等英国自然风景园大师的创作源泉。

  今天,西方的许多艺术家仍然直接参与到景观设计活动之中,他们的作品时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相比较而言,中国园林在经历了明清时期的辉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始终难以企及曾经的艺术高度。虽然许多设计人员尝试从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吸收营养,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园林作品寥寥无几,这足以说明当代中国园林太缺乏艺术理论的指导。所以,只有在景观设计中积极引入艺术学理论,深刻理解中西方艺术的共性和差异,理解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更好地从古典和西方园林的艺术成果中批判吸收、推陈出新,这也是未来景观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周武忠教授与《中西花文化比较研究》课程的研究生在中山植物园调研时合影

  3. "3A哲学观"的实践意义

  鉴于景观多维的历史联络和前面提到景观学科的复杂性,景观学系统亦须建立在一套价值标准之上,但价值判断则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感受,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又有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价值观的多义性与复杂性中寻找到一般性的平衡点,而"3A哲学观"即可以作为该价值标准体系的正确选择之一。

  3.1 "3A哲学观"引领下景观学理论根基的建构

  3.1.1广义的农学介入景观学

  广义的农学为研究农业发展改良的学科,而农业是关于利用土地来栽种畜养有用的动植物,以产生人类所必需之物品的生产部门。因此,土地与人的关系至为密切,而土地可分山上、地面及水中三部分,农学即利用此三部分为经营的对象。景观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亦为土地经营--注重土地的实质设计和规划,以及自然作用、经济力和社会力等塑造环境的因素,为一综合的土地经营技艺。以3A为核心的景观学系统的分支理论之一就是探讨广义的农学以何种途径介入景观学的问题,或者说景观学是如何从广义的农学中汲取自身学科系统所需要的营养以求得学科理论来源的多样化、科学化与学科理论体系的独立性。从广义的农学中主要获取的理论支持主要指景观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土壤、水文、地形、气候、植被、野生生物及彼此之间生态作用关系,仅就技术操作层面而言,亦包括植物生长与生态演替、土壤科学、水文和污水处理、微气候控制、地表排水、冲蚀控制、硬体地表面的维护等等。

   3.1.2广义的建筑学融入景观学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它隶属于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它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独特分支,而我们今日亦将中国古典园林纳入景观学的研究视野,从某种程度上就将建筑学融入至"大景观"的范畴内,冯仕达在《景观学的相互关系与文化》一文中即说:"中文的'园'通常是指结合了带有建筑物的室外空间和有屋顶的环境。"[7]而戴维·莱瑟巴罗在《地形学前提》(Topographical Premises)一文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筑与景观共有地平线"的鲜明论点,并指出:"近来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讨论暗示对景观的思考将使建筑师重新思考设计建筑的本质和任务,将把建筑物看作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止是建筑学的。"莱瑟巴罗的建筑学就是广义的建筑学,是根植于整体环境的总体设计方法论,遵循了系统设计思维的"把景观和建筑理解为地形的艺术",安妮·威斯顿·斯本在《景观中的建筑:走近统一视觉》(Architecture in the Landscape: Toward a Unified Vision)一文中亦极力倡导建筑融入景观的"整体视野",并发出了强烈批判的声音:"景观是原始的住宅。建筑的起源在于建造遮棚,创造庇护所。建筑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强大工具,但是现在变成了一种疏远自然的工具。"大设计视野中的"建筑"应是"景观中的建筑","景观"也是"地形中的景观",景观与建筑共同融汇于地形之中,消失在地平线上,如同马赫·赫瑞本在《自然的回归》中论及的景观不能再被认为仅仅是建筑基地的装饰,它恰恰是融入文脉、提升经验,将时间与自然结合进入筑成世界的深层次角色。

  3.1.3广义的艺术学导入景观学

  广义的艺术学与那种将艺术只限定在视觉艺术(如书法、绘画等)或造型艺术(如雕塑等)的狭窄视野是决然不同的,它泛指所有艺术门类(设计学、电影学、舞蹈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文学等)在艺术原理性这一层面应该全面导入至景观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立足于景观学的系统特质,可将各门类的艺术知识运用到景观学的实践中去。但是,这种"导入"不同于一成不变的"套搬",也不是艺术符号或风格的简单挪用,而是有意图、有选择性地提炼,在艺术创作原则与方法论的层面上的借鉴,例如于晓南即强调"艺术引导"在植物识别、植物生态习性和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运用等。广义的艺术学导入景观学系统更是一种艺术与设计思维的导入,在"发散"、"动态"、"联结"、"想象"的创造性思维体系的置入,注重对景观营造美学品质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掌控。同时,景观学中的"艺术"是一个永恒的议题,然而一旦我们将艺术与环境整体性、人类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并在景观学理论架构中建立起密切关联,那么社会文化与艺术人类学意义上的新景观将得以建构,此时,广义的艺术学将触引着新意义、新价值的景观学理论与实践形态的共同呈现。广义的艺术学导入景观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以"艺术"的镜头聚焦于艺术学之逻辑、形态、情感、观察方法、分析和整体感等基本艺术原则问题在景观学系统中的创造性生发。

 

周武忠教授与世界旅游组织计划部主任尤尼斯、南京市陈刚副市长讨论《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时合影

  3.2 "3A哲学观"影响下景观学工程领域的实践

  3.2.1"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设计

  "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设计是系统化的总体景观设计方法论,所以说景观设计是一个景观设计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而不是哪一个个人就能独立创作与设计出来的。在景观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上,一般而言必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构成,即有广义农学背景的人才(包括精通植物材料、景观生态原理的设计师等)、广义建筑学背景的人才(如具有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背景的设计师等)、广义艺术学背景的人才(具有优良形象审美与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如画家、雕塑家等)来共同指导景观设计实践。而景观设计行为在本质上就应当是一个团队的行为、集体的行为,在新景观营建之前、之间、之后均需要有一个设计团队的综合运作。"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多背景、多工种的协作型、团队化设计操作形态。

  3.2.2"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建设

  "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建设就是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层面来审视我们的景观建设,如在景观建设的材料选择上即有"复古风"观念的强大影响。在今日中国的"复古风"中复的是什么呢?我们的复古就是搞假山、叠石造山,还有就是建造古建筑等诸多视觉表象的复古。但上世纪90年代时在欧美掀起的"复古风",却以追奉古典的"玫瑰"这一重要的植物建构材料作为景观时尚。欧美景观界为何要复兴东方的古典玫瑰呢?因为我们的玫瑰抗性强、适应性强,不需要施加什么农药,而现代的玫瑰要使用大量的杀虫剂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在欧美景观建设领域中玫瑰复古风才会非常普遍的。从这一现象中启发了我们应该高度尊重自然规律,让"进化"重新占据我们景观建设理念的主潮,亦告知我们应该珍视景观的地域特质、重视乡土植物在生态化景观建设中的使用,因为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而且其风土性表征亦是最强的。

  3.2.3"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维护

  城市在更新,建筑在更新,景观也在更新。因此,"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维护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用这一新的理论来指导对现有的景观作品的价值评判、对现有景观的更新以及生态景观的恢复型建构。城市景观的维护与更新是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的实践,是将"文脉、绿脉、人脉"三脉合一的复合景观系统重建,而且在当今中国的生态景观建设大潮中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就是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地进行的矿区废弃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即运用人与自然界生物控制共生理论,从艺术人文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空间构筑系统三个层面在"3A哲学观"指导下对已被破坏的废墟上,规划设计一个叠加于其上的理想的适应环境系统,重建适合人类生存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但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问题根据自然界的组织原则而有所侧重。

  3.2.4"3A哲学观"导向下景观学教育体系的构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景观学在数年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景观学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景观学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整体系统,但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当前国内开设景观学专业的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钱学森同志就曾对目前我国高校景观学专业(园林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的现状相当不满,"我觉得这个专业应学习园林史、园林美学、园林艺术设计。当然种花种草也得有知识,英文的Gardening也即种花,顶多称'园技';Horticulture可称'园艺',这两门课要上,但不能称'园林艺术'。正如书法家要懂制墨,但不能把研墨的技术当作书法艺术。我们要把'园林'看成是一种艺术,而不应看成是工程技术,所以这个专业不能放在建筑系,学生应在美术学院培养。"[14]

  但是根据我国景观学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而言,景观艺术家(或园林设计师、园林工程师)的培养不仅可以在美术院校培养,而且可以在任何类型院校来培养,其关键在于要以"3A的哲学观"来指引景观学人才的培养,也要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等方面进行完整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的细致研究。可以说,用3A的理论来制定、指导我们的景观学教育体系本质上就是景观学本身错综复杂、涉及面极广的客观需要。同时,在景观学人才培养这一最为核心的教育课题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它直接决定了科学教育观念的施行效果、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等重要的衍生问题。景观学人才可以在任何类型院校中培养的前提就是景观学的硬件办学条件、软性师资条件均必须符合3A的教育理论的要求,即教师队伍中必须要有农学、建筑学、艺术学这三方面的人才作为景观学的教学主干。而且每一个景观学的学科带头人必须要有这种整体观和系统意识,在各自院校的景观学学科建设中应当从这三个方面来配备专业教师,不能说我学建筑的,就把建筑的都捞进来,或者我是学园艺的我尽可能把园艺的搞过来,同时,学科带头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也须让三大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地串接在景观学的学科需求中。

 参考文献:

[1]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

[2][美]尼古拉斯·雷舍尔.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8,1-2

[3]Mariusz Czepczyński. Cultural landscapes of post-socialist cities: representation of powers and need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Burlington, USA. 2008:22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

[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6]杨建辉,菅文娜,樊亚妮.景观学本科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生态学)培养目标体系[A].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01

[7][美]詹姆斯•科纳主编.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C].吴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9,147

[8]周武忠. 中国景观艺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艺术学界2009(2):277-286

[9] 吴良镛.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J]. 建筑学报,2005(5):8-13

[10]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9

[11] 凌继尧. 艺木学:诞生与形成[J]. 江苏社会科学,1998(4):84-89

[12] 周武忠. 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2001:37

[13]于晓南.栽松邀风,植蕉听雨——植物配置教学中艺术的引导与熏陶[A].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145

[14]钱学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景观设计艺术批评》(项目号6813094001)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项目“艺术学研究”(10ysx001)成果的一部分。

本文原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

 

相关链接:景观世界的耕耘者——周武忠教授访谈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