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迈特园林绿化
成都绿化工程
艾迈特园林
景观世界的耕耘者——周武忠教授访谈
作者:客厅阳台小花园设计    发布于:2014-06-06 10:00:55    文字:【】【】【
摘要: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在园林景观行业中,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是扬州大学园林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率先走出过门成为访美学者,他就是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

   在园林景观行业中,有这样一位学者:他是扬州大学园林专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成为访美学者,率先走出国门;在2005年、2006年,他连续两次荣登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他创新性地提出景观学界“3A”哲学观和新乡村主义(Neo-Ruralism)景观设计观;多年来,他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利用自己所学把自然的无限美丽带入人们的生活。他,就是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今天,我们特为您刊登业界对周武忠教授的专访,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景观世界的耕耘者”的风采。

 

周武忠教授在广西横县主持国际花文化产业研讨会

  景观世界的耕耘者

  ——访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

  A+C:1984年,您正值盛年,而在当时选择从六朝古都南京转战扬州,能谈一谈您做出这个决定的初衷吗?

  周:其实,我从始至终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尽自己绵薄之力,利用自己有限之所学"把自然的美丽带入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田中植入那片清新和爽朗!"这也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当时正好从事园艺和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而扬州恰恰又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聚集之地,更有利于我的专业研究,所以我选择去扬州大学(当时为江苏农学院)执教,主要为扬州大学园艺专业、园林绿化与环境工程专业及建筑装饰专业的本科生系统讲授《园林美学》、《园林绿化概论》、《观赏树木学》、《观赏树木分类学》、《木本花卉栽培学》、《城市园艺学》、《插花艺术》等7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A+C:您在扬州大学里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创办了园林专业,能讲一讲在那段期间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周:87年左右,我国的园林和花卉科研才刚刚重新起步。这主要是受之前文革的影响,花卉园林曾被说成是"封"、"资"、"修",不被人们所重视。而花卉、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新专业,其美学、艺术、文化理论似乎与大田作物和畜牧果蔬无关,这可想而知当初转向研究花卉文化和园林美学,我们这一批人就如同站在风口浪尖上,在农学院的大环境里不免会招致诸多非议。但有时候啊,压力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动力,而动力就恰恰源于对你所从事工作的珍爱。多看、多听、多做,就会促进你完成更好更优秀的研究。那时的我啊,一方面完成农学院安排的任务,每天都与泥土打交道,另一方面在那种环境下进行着园林美学研究。结果呢,反而出版了我国比较早的学术专著,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现在成为全国农林院校的统编教材。回顾过去这段时期,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还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自己所一贯持有的信仰在支撑着自己。现在想来,当时一切的努力和付出也都是值得的。

周武忠教授率团考察德国园艺图书馆(右三为周武忠教授)
 

  A+C: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您已经率先作为美国访问学者了,那时候出国留学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周:自然是感觉机会非常地难得了,所以我格外地珍惜,尽自己所能多读书,读好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那时候读书还是比较清贫拮据的,但是我仍然要求自己将省下的美元全部购买昂贵的原版书刊。之所以愿意花这么多钱买原版,是因为接触外国第一手资料能够直接地接触西方新的理论和知识,创造了贯穿中西的理论环境,这点对研究工作相当有利。

  A+C:从现如今看来,当年的这些原版资料确实对您提供了不少帮助呢!

  周:呵呵,说到这些资料,我想起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从美国回国时,由于所有行囊都装满了我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和书籍,所以行李就超重了。按规定,航空公司要进行罚款或者要求按一定比例补交多出的行李费。当安检人员打开我的包囊时,发现里面除了仅有的几件单衣外,清一色的全是书籍时觉得很诧异。随后我就和他们进行协商,最后居然也没按超重处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挺庆幸的。

  A+C:想必当时的安检人员一定被您这份好学执着肯吃苦的求学劲头所感动了呢。

  周:可能吧,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只是觉得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这次出国留美的机会。还记得1994年我前往日本参加国际会议时,还是一样把剩下的日元给买了原版资料,怎么说呢,这应该是我个人的一个工作习惯吧。

  A+C:您从2001年开始,辞去了所有的职务,组建了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以及之后的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一门心思从事研究。那么您在做了这么多的项目研究之后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呢?

  周:我喜欢搞研究,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人容易受现场气氛的感染,变得灵动起来,这时候你的大脑便会层出不穷地迸发出各种绝妙的创意。不过,这么多年的项目研究做下来,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还是项目结束后回归到理论的总结和探讨,并在这种理论和学术探讨里,激发出由浮夸的当代社会回归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2009年周武忠教授带领博士生考察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背景大树为古银杏树

  A+C:听说您经常自称自己是"3A人",您能给我们解说一下么?

  周:呵呵,所谓的3A其实是指Agriculture(农学)、Art(艺术学)、Architecture(建筑学),之所以自称"3A"人,主要还是源于我曾经在不同阶段研读过这三个门类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设计的"3A"哲学观。3A哲学的第一个A就是农学,这里面包含着景观生态、景观园艺、景观植物等一系列内容。

  A+C:您的"3A"哲学观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

  周:我国的景观事业在经历了近代的战乱动荡之后,直到新中国建立才重新复苏。当时的园林专业主要设置在一些农业院校的园艺系和一些工科院校的建筑系中,前者主要教授观赏植物的栽培、应用和一些造园理论,后者则主要从空间布局、建筑艺术的角度教授园林和相关的工程知识。这种学科设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景观和农学、建筑学的紧密联系。在当时,由于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仍然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景观建设主要停留在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阶段。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绿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于环境的需要。人们除了要在园林绿地中休憩活动,还要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景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美学修养,不仅要懂得如何建造景观,还要懂得如何将景观建造得更有美学品质,这就需要艺术学的介入,形成农学、建筑学和艺术学三位一体的景观学科构架。

  A+C:"3A"哲学观的核心研究点是什么?

  周:"3A"哲学观本质上是以"复杂性"为核心而建构的系统化整体观的景观哲学。"3A"哲学的第一个A就是农学,这里面包含着景观生态、景观园艺、景观植物等一系列内容。它与第二个A艺术的结合意义在于结束中国长期以来缺失从艺术审美角度来考虑景观,以至于农学几乎和艺术"老死不相往来"的非常态局面。3A的第三个A建筑是广义的建筑,它包含了建筑、土木工程、以及建筑材料等等,我把它归结为与景观有关的工程技术,在此层面上的建筑更多考虑的是建筑与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精神环境的关系问题。总体来说,在"3A哲学"考虑下的建筑,作为人造空间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自然、美、技术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A+C:在您看来,"3A"哲学观提出对现代景观学领域具有哪些实践和指导意义呢?

  周:"3A"哲学观对景观设计、建设、维护以及景观学教育等多个景观学领域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就以景观设计为例,景观设计行为在本质上就应当是一个团队的行为、集体的行为,在新景观营建之前、之间、之后均需要有一个设计团队的综合运作,"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设计是系统化的总体景观设计方法论。"3A"哲学观指导下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多背景、多工种的协作型、团队化设计操作形态,一般而言,必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构成,即有广义农学背景的人才(包括精通植物材料、景观生态原理的设计师等)、广义建筑学背景的人才(如具有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背景的设计师等)、广义艺术学背景的人才(具有优良形象审美与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如画家、雕塑家等)来共同指导景观设计实践。

  A+C:根据我国景观学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而言,您对"3A"哲学观指导向下景观学教育体系的具体构想是怎样的呢?

  周:景观艺术家(或园林设计师、园林工程师)的培养不仅可以在美术院校培养,而且可以在任何类型院校来培养,其关键在于要以"3A"的哲学观来指引景观学人才的培养,也要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等方面进行完整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的细致研究。景观学人才可以在任何类型院校中培养的前提就是景观学的硬件办学条件、软性师资条件均必须符合"3A"的教育理论的要求,即教师队伍中必须要有农学、建筑学、艺术学这三方面的人才作为景观学的教学骨干。

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城市园艺委员会主席Gert Groening教授向周武忠教授颁发ISHS突出贡献证书

  A+C:听说您先后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次荣登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华当代环保名流口碑金榜,能说说为什么吗?

  周:我一贯倡导"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的规划设计主张。我们江苏省沿江有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其他省份是不多见的。而在自然资源中,长江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在沿江开发过程中,我最担心的还是对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如果没有正确的观点进行科学地指导,我们将很有可能酿成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遗憾,那将愧对后人,愧对沿江五百里山水。因此,在江苏沿江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我主持的南京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博爱园与天地科学园旅游策划、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规划、黄山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以及南京老山现代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中,都坚持这一主张,在规划实践中保护环境、倡导生态。所以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等单位才连续两次让我登上中华环保口碑金榜。

  A+C:您的"新乡村主义"论众所周知,类似的观点我们也曾经听过,您又是出于何种考虑在诸多声音中脱颖而出的呢?

  周:新乡村主义(Neo-Ruralism),是我在1994年江阴市的乡村景观改造和自然生态修复实验中提出的景观设计观,即在界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环境景观乡村化的规划理念。在这里,新乡村主义是一个关于乡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的概念,就是从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角度来谋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产品来实现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A+C:能谈一谈新乡村主义的核心理念吗?

  周:新乡村主义的核心是"乡村性",即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还是乡村旅游,都应该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的、原汁原味的风貌。乡村就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乡村就应该有"乡村"的样子,而不是追求统一的欧式建筑、工业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的完全脱离农村实际的所谓的"现代化"风格。

  乡村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产生活是多少城市人所梦寐以求的。从生命的原真开始到生态的原真,生活的原真,天然去雕饰,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这是人类初始的状态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状态。总的来说,新乡村主义就是一种通过建设"三生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即在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基础上和尽量保持农村"乡村性"的前提下,通过"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A+C:"乡村性"对于乡村而言具有怎样的实践意义呢?

  周:这就不得不提到乡村旅游了,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泥巴文化,这也是现有乡村旅游业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主题所在。乡村旅游根植于乡村,发源于农业,因此保持乡村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保持乡村性,关键在于乡村需要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在其核心主题的引导下,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风土,风物,风俗和风景。

  A+C:在新乡村主义观念指导下,农村的新兴发展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周:"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即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者的共同和谐模式。具体而言,为了实现一个生产的和谐,应该大力倡导现代的高效农业,高效不但表现在农业产品稳定丰产,还表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且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例如被称为"第六产业"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复合农业产品,即在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带入新型产品形态,增加农业收入。

  而要实现生态和谐,生态节能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特点之一。内部的能量循环的生态主要指的是生态节能的循环农业模式。所谓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树立生态、清洁和可循环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因此,应大力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途径,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能、节肥。

  对于生活和谐,实则是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的和谐方面的要求。人的和谐是"三生"和谐的核心,也是"三生"和谐的最终目标,它反映在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以及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要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新乡村主义认为,要真正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使衡量和评价农村发展现状、农民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视同仁,这是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真正改善的重要前提。

周武忠教授在天目湖涵田度假村
 

  A+C:您对于景观艺术设计是怎样定义的呢?

  周:景观设计艺术的存在意在帮助人类获得更好的生活,使人、社会、城市以及自然和谐相处,它关注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人文主义价值指向。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最通俗的解读即是"美化环境",这个美化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得以实现,必须满足相当的社会功能,并符合自然生态的规律,同时它还隶属于艺术的范畴。今日之中国,现代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各地纷纷投巨资于其中。然而这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天然地存在着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传统与现代不同属性的蜕变及冲突等诸多问题,若不善加处理必然导致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行业、景观环境建设中虚假的繁荣。

  A+C:您能具体谈一谈中国当前在景观艺术设计方面存在有哪些问题吗?

  周:主要有文化失忆、生态错位、经济浪费、功能残缺、审美缺失这五大问题。就文化失忆这一问题而言,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各地对"高、大、洋"的城市风貌盲目模仿,普遍实行"纽约化"和"曼哈顿化"的城市美化运动;某些地方为了标榜所谓的"传统文化",在破坏真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兴建大量的"假古董";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系列文化景观被现代化建设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景观片段。说到底,这种西方城镇的彻底移植,打破了城市景观的基质和秩序,破坏了原有的均衡和协调,如同一颗突变的果实,强加于城市固有肌理之上,与历史文脉无关。

  A+C:您觉得中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周:未来的景观建设应从城市文脉的延续为出发点,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特征为根本,在吸收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文明的同时,时刻防止同质性、侵蚀性较强的"欧化"景观对中国本土地域文化景观的侵入,力图通过延承地域历史文脉,发展出自我色彩鲜明且更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形式和表现方式,其具体改善途径可从景观设计艺术的思想及技艺等两方面进行探寻。在思想方面,我们首先需要重构传统设计和树立文化信心,确立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设计者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的同时,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现今文化。在技艺方面,我们应该倡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内涵体现,这可以通过优秀传统建筑、园林意境与当代科技、工艺、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的方式,设计创造出契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诗意空间环境,实现多元文化复合中城市记忆与文化DNA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标志性识别延展。

  因此,想要改变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审美缺失现象迫在眉睫。其一便是现代的景观设计师将有意识地使景观艺术作品朝着更具审美价值、更为艺术化的方向拓展;其二便是对现代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也应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其三是景观作品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日益成为景观价值的核心。总而言之,景观设计艺术不仅仅要设计生态系统,也要符合它原本的特点——它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A+C: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审美价值的缺失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周:景观是形象思维的升华与结晶,景观是"景"与"观"的统一体,"景"是客观存在并能被人感知的事物。"观"是对景观事物进行主观感受的结果,景观的源起即是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体验,当人与景观之间产生审美关系后,美感就得以形成,景观艺术的审美价值就此产生。然而时至今日,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

  A+C:最后,我们想知道,您从事研究那么多年,最大的心得体会能和我们说说吗?

  周:知识的获取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总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不熟悉的领域。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做研究的时候,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研究最熟悉的领域。对于景观园林艺术而言,既可研究草木之情怀,也可研究雕塑之精神;既可采古今之华实,也可博中西之萃葩。平日里,我也一直是这样教导我的学生们。

 

  本文原载于《建筑与文化》2011年第10期   采访者:赵倩瑜

 

 
 
成都园林绿化工程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成都艾迈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蜀ICP备10030302号-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永和社区12组
四川巴中、德阳、宜宾、自贡、绵阳、崇州、西昌、南充,贵州贵阳、铜仁、遵义、都匀,云南等地均有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的服务网点
联系方式:028-67229758    15108310846   在线咨询:艾迈特园林绿化
艾迈特园林
加我们的微信
切换到手机版
切换到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