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
艾迈特园林3月9日资讯: 月季白粉病主要为害月季、山刺梅、玫瑰等。此病影响植株叶片、嫩枝和花蕾,发病率达50%—70%,可使花蕾不开花或花朵变小。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病菌以菌丝在寄主的枝、芽、落叶上越冬。翌春如温度合适(18℃—25℃),则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侵染。越夏后9—10月,借风力再次侵染,在温度20℃、湿度97%的条件下,孢子2—4小时就会萌芽,3天后就能形成粉孢子。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染。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低(40%—70%),有利于孢子的形成释放。
早春病菌在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了白粉层。叶片皱缩反卷,变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节间缩短,叶片萎缩干枯,枝条发育畸形。叶片、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以剥离。花蕾包满白粉层,萎缩干枯,花小而少,甚至不开花或开花畸形。
防治上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栽培管理,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白天浇水。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适当增施钾肥,土壤保持排水良好,提高抗病能力。休眠期要喷洒2—3度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发病期应彻底剪除病枝、叶、芽,清除周围腐烂病叶,减少侵染来源。结合病枝修剪,交替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药液。
发病植株表面的白色粉状物极易借助风力传播,防治不及时或病枝清理不干净、多风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扩散,进行再侵染,难以控制。因此,应多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喷药防治,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早春病菌在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了白粉层。叶片皱缩反卷,变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节间缩短,叶片萎缩干枯,枝条发育畸形。叶片、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以剥离。花蕾包满白粉层,萎缩干枯,花小而少,甚至不开花或开花畸形。
防治上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栽培管理,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白天浇水。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适当增施钾肥,土壤保持排水良好,提高抗病能力。休眠期要喷洒2—3度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发病期应彻底剪除病枝、叶、芽,清除周围腐烂病叶,减少侵染来源。结合病枝修剪,交替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药液。
发病植株表面的白色粉状物极易借助风力传播,防治不及时或病枝清理不干净、多风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扩散,进行再侵染,难以控制。因此,应多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喷药防治,即可收到良好效果。